《论语》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习分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12章(学习需要相互切磋与反复琢磨)(1)

此图来源于网络

译: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没钱时不谄媚,有钱时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了;只是还不如没钱而快乐,有钱而喜欢‘礼’。”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那就是一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这里我把“贫”译成没钱,“富”译成有钱。《说文》贫,财分少也。庄子也说,“无财谓之贫”(《庄子·让王》)。汉语中,有“贝”的字基本都与钱有关的,因为在中国的远古时代,贝类曾经是重要的流通货币。所以,本章前一句的内容其实就是子贡与孔子探讨如何对待钱财的问题。

为什么子贡会问这种问题呢?这与子贡的身份有关系。子贡,全名端木赐(公元前520—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很会做生意,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位,有人将其称为“儒商”鼻祖。据传孔子周游列国是由子贡资助的。对于一个生意人,考虑钱财的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朱熹认为,“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指谄,骄)”。物质财富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物质极不丰富的古代,人们的这种基本追求都难以满足。所以,没钱的人为了钱财谄媚而卑躬屈膝,比如乞丐为了一口饭而苦苦哀求(当代社会的乞丐完全不同,已经有帮派,形成产业了),有钱财的人骄肆而妄为,这是非常普遍的,这也即“常人”的“病”,也是生存之道——没钱的人为生存不得已为之,有钱的人是为保护自己既有的钱财而有意为之。但是,《论语》不是讲给“常人”也就是普通人的,而是对“君子”讲的,《论语》是讲“君子之道”的。

因此,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前面要加“君子”二字,如此,子贡的问题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做没钱时不谄媚人(有钱人),有钱时不(对没钱人)骄肆,这样是不是可以呢?”,也可以换句话说“做到没钱时不谄媚人,有钱时不骄肆,算得上君子吧?”。子贡的这种认识在孔子看来已经可以了,但是还不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朱熹说“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这意思是,不谄媚不骄肆,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但是还不能超越贫富之见,也即指子贡的话“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基于贫富之见,也即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这很好理解。子贡是以有名的商人,商人逐利是本性。只是子贡与别的商人有所不同,他以“信”闻名(《论语》他多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谓是“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只有“无谄无骄”才能对待客户一视同仁,不然,就是“势利”,而“势利”之人唯利是图,难有信用可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子贡经商的一种经验总结,而正因为如此,它也未能超脱贫富之见。

相比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境界高下一般人都能感觉得到。孔子的思想已超脱贫富之见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没有钱财怎么还能乐呢?因为有更多的学问(比如,“礼”)需要去学习,也因为有多的学问需要学习,即有很多的钱财也不能骄肆。

对于孔子的话,子贡心领神会。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差异与变化,使子贡认识到学问的精妙之处,而这种学问的精妙需要不断与人切磋,反复琢磨才能获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切磋与琢磨,后来都多用来形容做学问与自我修养的过程。

学习分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12章(学习需要相互切磋与反复琢磨)(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采用循环递进的修辞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男子形象。《诗经》在春秋时期,被视为最高雅的学问,不是下里巴人,也不是商人能够接触到的。在这里子贡巧妙引用《诗》来说明提高学问的过程,说明他已经领会到学习的门道,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教你怎么做学问了。

总体来看,本章内容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是有关如何看待贫富问题,第二层,子贡在与孔子讨论如何看待贫富问题的过程中所领会到的做学问的道理,即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