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4个节气。

斗指戊(西南方);

太阳黄经达150°;

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今年为8月23日。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2)

处暑是“三伏天”的末端,从气候学上看,每年它的到来,才算是真正告别夏季暑热,迎来秋季的凉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3)

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处暑的“处”字有停止、隐退之意,处暑的意义即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出暑”等,三伏天也在三天前悄然结束,暑湿渐渐被秋燥代替。

俗语说:“争秋夺暑”,意思就是说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夜晚时尤其明显。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则会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觉到比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4)

另外,随着季节的转变,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原来地面的积蓄热量也逐渐减少,因此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

而南方,虽说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大步南撤,秋凉微染,但往往在处暑的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5)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等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仅次于8月份,因此仍需关注雷暴活动带来的灾害影响。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6)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7)

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所谓“鹰乃祭鸟”,按有关典籍解释,谓之:“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老鹰要过冬,它就要把自己捕猎的鸟都存储起来,冬天才能够确保它的口粮。

“乃祭鸟”中间的“祭”字,是祭祀的“祭”。这个字既有道德色彩,又有审美色彩。因为老鹰捕了鸟以后,往往要把它们排列开,所以人们觉得这就像过去祭祀那样陈列食物,这是中国古人的想象力。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8)

第二候“天地始肃”,是泛指天地间始肃秋,阴气起,万物开始凋零。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中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所谓“凋伤之气”,就是虽然叶子看上去明媚起来,但那也已经是伤残凋敝的状态了。《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9)

第三候“禾乃登”,此处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我们看到,时序至此,瓜果梨桃之类水果早已成熟上市,某些夏季蔬菜已开始“罢园”而要换植冬菜,红薯、花生、高粱、玉米、杂豆之类或者已经成熟收获,或者正在作最后的成长与增熟。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0)

棉花正是蕾铃翻白吐絮的旺盛时期,“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尚未吐絮的蕾铃,小青梨般长在枝叶之间,同时枝梢开出粉红的花朵,仍在不断结出小蕾铃。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1)

“禾乃登”是作物时序,也是一种预示,更是农人的期盼。也正是如此,这时的农田干旱不得,田间管理十分重要。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2)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秋游等。

1.吃鸭子

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3)

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这个礼俗,听上去既吉祥,又健康。

2.放河灯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4)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3.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沿海地区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5)

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4.秋游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6)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不论是朋友相叙,还是家人出游,酌一盏秋茶,感受天地的诗意,大概这就是我们在处暑时节能够想到的,做到的最好的仪式了。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7)

处暑时分,冷热交替。处暑之后的感觉是“凉”,再往后是“冷”,入了冬才是“寒”。因此,这时候自我的调节也非常关键。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8)

此处奉上几条小贴士,望君安康!

1、穿着提示:“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运动提示:饭后散步或做点轻松家务。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3、睡觉夜寝提示: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4、室内防病提示:室温不高时,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5、化解“秋乏”提示:进入秋季后,身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此时就要调整作息时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

秋季养生以收敛阳气为主,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秋梨、桂圆、柚子、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等物。

处暑后渐入深秋(处暑露蝉声渐)(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