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跟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PK的北大学子
最近清华特等奖学金消息刷爆网络,很多人在问有没有跟清华特等奖学金一样杰出的北大学子? 不少人给出了答案,答案里有个人的名字出现很多次,他是恽之玮。提到北大的恽之玮,他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是被认为超越了大多数清华特等奖学金学子的水平。
那么,恽之玮到底有多强呢?
(二)竞赛场上的“王者”
1982年出生的恽之玮,在接触数学前学习过美术和书法,但是从小学三年级在数学老师的指导开始竞赛学习之后,能让他沉下心来长时间深度思考的数学就让他将其他的兴趣爱好放在了一边,一直到现在。
他的数学老师何文也没有想到当时的一次尝试,会造就一名数学竞赛场上的“王者”。
从开始接触竞赛没过多久他就获得《小学生数学报》竞赛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一等奖,他的竞赛天赋开始被很多人看到。
初中期间他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系统地学习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知识,先后得到国家、省级数学竞赛的六个一等奖。
恽之玮
(三)大学里的“Yun”神
“回想起来,我在北大的四年,是一个校园生活的边缘人物,没有社团活动,交友也比较少,但是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的大学生活很快乐,因为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来学数学,而且是向深度学习。这是我在中学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我没有其他方面的追求,我把所有的热情都用来读数学书、想数学问题。”这是恽之玮自己所描述的大学生活,边缘人,专注数学然后深度思考,每天花上至少10多个小时研究数学,这样的结果是他大学三年的数学专业课拿到了19门满分7门99分,而那些99分的还部分是因为当科老师出于勉励的目的没有给满分。
现在的北大数学学院,还流传这“Yun”神的传说,“YUN神看过的书后面的每章的习题是都做的,YUN神说,他如果不做习题,一味地看书感觉就是看小说了。”
神就是神,可以像读小说那样读高等数学的书。
(四)走出国门的恽之玮
2004年,恽之玮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数学大师麦克珀森(Robert D.MacPherson,五年后他博士毕业,相继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6月,他成为耶鲁大学数学系最年轻的教授。
在他的博士阶段,恽之玮建立了整体斯普林格理论,为朗兰兹纲领提供了新的视角,并解决了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数学家卡兹的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猜想。在恽之玮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中,他解决了塞尔(Serre)的一个猜想,以及例外李型单群的伽罗华反问题,被认为是这个领域近20年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012年8月12日,30岁的恽之玮被授予2012年度“SASTRA拉马努金”奖。该奖项为了纪念印度的天才数学家斯力瓦萨•拉马努金而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获奖者的年龄不能超过32岁,并在拉马努金工作过的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
评委会一致认为“在30岁的时候,恽之玮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一位青年领袖”。
(五)恽之玮的数学心得
今年恽之玮回到母校
从小学三年级起,数学竞赛就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并让他最终进入中国最好的学府,那么他是如何看待数学奥赛的呢?今年他回到自己的高中母校时向自己学弟学妹传授了几点心得:
A、数学学习思考比做题重要,他说,一开始的竞赛题和难题大多是熟题,大多数学生抱有应试心理,记住解题方法即可。而他,不会主动背题,更喜欢从头开始思考。事实证明,像他这样善于思考的,在数学学习和竞赛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到了后期,接触生题,就没有套路可借鉴了,有同学就碰壁,而他由于长期训练和积累,很快迎刃而解。
B、做题是检验是否学好学会的方式,做题的技巧是数学的必要一部分,不能说题技巧性强就可以做不出来,如果你学完一门课,还有一些习题做不出来,那说明你这门课没有学好,应该再重新学一遍,他学过的科目课后题都是要做一遍的。
C、遇到难题,不知从何起步就换思路换时间思考,同时学会发散派生出相似的问题一并解决,学生时期他经常会花上四五个小时研究一道题目,遇到不会的就放一放,这一习惯也延续到他后来的科研里,科研疲乏时他的消遣方式也是“欣赏他人的数学定理”。
D、 在恽之玮看来,数学竞赛对他的数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培养了他独立长时间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奥数确实不应该成为全民运动,而应只针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将学科竞赛与升学脱钩似乎也不妥。他内心里希望学生各个方面的特长都能适当转化为升学的资本,既不局限于数理化,也不完全排斥,以此来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力。
对待数学,恽之玮认为很多人是怀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的,他觉得不应该把数学当作敲门砖,而应该把思考数学当作一辈子的习惯,就像坚持跑步锻炼身体一样。保持这样的习惯,可以活跃大脑、净化心灵。
创作声明:作品由博艺常青藤工作室原创,谢绝任何商业目的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