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界的顶尖人物 北大数学有多强(1)

北京时间9月5日晚11点,有着“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公布。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朱歆文因其“在算术代数几何中做出重要工作”获得新视野数学奖。

朱歆文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00级本科生。早在2017年,两名中国数学家恽之玮和张伟就曾携手获得2018年度新视野数学奖。

许晨阳则在2016~2018年间连续斩获了拉马努金奖、未来科学大奖以及2019年度“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而他们也都从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走出。这意味着北大校友已连续3年斩获备受关注的数学新视野奖。

北大数学牛人有多少?都获得过哪些重要奖项?下面是具体盘点。

北大数学界的顶尖人物 北大数学有多强(2)

朱歆文

2000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目前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2013年被授予2013-2014年度美国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学金。近日刚刚获得2020年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朱歆文主要致力于几何表示理论的研究,尤其几何朗兰兹纲领方面。

他研究了环路群的旗流形的几何和拓扑性质,并把几何朗兰兹纲领理论应用到了算术几何领域,做出了重要成果。

恽之玮

2000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曾任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耶鲁大学教授。2018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012年因其在“表示论,代数几何和数论等方向诸多基本性的贡献”荣获拉马努金奖。2017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恽之玮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几何表示论,该领域立足几何,通过几何表示,进一步揭示其与代数几何、数论、拓扑等数学主干分支间的联系。

他在博士后阶段就解决了例外李型单群的反伽罗瓦问题,可谓该领域近20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张伟

2000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2015年被哥伦比亚大学破格聘为数学系终身教授。2010年获得过拉马努金奖,2016年获晨兴数学金奖。

其中,晨兴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是华人数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张伟在数论、自守形式、L函数、迹公式、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等数学的广泛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袁新意

2000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2012年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8年至2013年担任克雷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教授。

2008年博士毕业那年,成为第一个获美国克雷研究所研究奖的华人。

袁新意的研究包括Arakelov geometry、丢番图方程、志村簇和自守形式,尤其是算术交叉理论、代数动力学、丢番图方程和L函数的特殊值。

有趣的是,张伟、袁新意、朱歆文和恽之玮都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2000级的校友,他们多年保持的良好友谊早已成为一段佳话。

恽之玮和朱歆文研究代数几何,袁新意和张伟则长于数论。4位年轻数学家利用背景一致、各有所长的优势,开展了高质量的长期合作。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张寿武曾评论道:“张伟、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可以对数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他们合在一起,应该是中国数学的未来,他们肯定会做得很好。”

除了传奇般的“2000级”外,北大数学学院还孕育了很多声名卓著的优秀人才。

许晨阳

1999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在短短5年内就连续取得了北大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进入犹他大学工作一年。

2012年回到北京大学,并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

2016年获得拉马努金奖,2017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2018年获得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

许晨阳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问题。

刘一峰

2003级北大数学学院本科生。

20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2016年至201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2018年8月加入耶鲁大学,任数学系副教授。

2017年获斯隆研究奖,2018年获得拉马努金奖。

刘一峰的研究方向为数论、自守形式与代数几何。

当然,除了迅速崛起的“黄金一代”,北大数学系还走出了很多大牛,比如1978级本科生张益唐、1982级硕士生田刚、1984级本科生张平文……

由此看来,被誉为“1号院系”和“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北大数学学院果然名不虚传。

北大数学界的顶尖人物 北大数学有多强(3)

科学突破奖:又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由谢尔盖·布林,普莉希拉·陈和马克·扎克伯格,马化腾,尤里·米尔纳和茱莉亚·米尔纳,以及安妮·沃希斯基赞助,现已进入第8个年头。

突破奖每年都会表彰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成就。突破奖也被称为全世界最慷慨的科学奖,单项奖金为300万美金。

此外,6个新视野奖颁发给12位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的青年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基础物理和数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审核、编辑: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参考“科学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