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传统庭院,满院绿植花草,角落里的鸽子一直 在铁笼里扑腾着,风洋洋洒洒地穿过庭院,老旧的木门被轻轻推开,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走进院中,古琴轻响,老式住宅的气息沁润着整个“古莲书院”。
古莲书院门口
滇池旁的美丽村落
古莲书院坐落在昆明市西山区古莲村中。村庄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东邻美丽滇池,西邻西山睡美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且历史悠久,尚存数十余幢百年老宅,名族文化浓厚。当你走进村落,独特的古味沁人心脾,古色古香的民居印入眼帘。环视周围围墙,随处都是乡村振兴的标语,古莲村的气温及降雨条件较好,且高速便利,离城郊近,村中农户积极利用本土资源,以草莓种 植经济为主,推广草莓苗育苗以及种植技术,种植草莓300多亩,以养殖及开办加工厂多种经营为辅,农户努力致富增收,除此之外,村内还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家具生产等产业专业合作社,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村中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村内的产业在村组织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从未被组织与村民忽视。古莲村是一个多民族村寨,村中的自酿米酒,甘甜爽口,远近闻名。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居民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古莲村的村民在发展中依然不忘初心,保留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发扬了当地优秀品德,也传承了村中的民间文化。
景行古滇,旷怀一心
古莲书院,正坐落于古莲村中,也是古莲村百年古 民居中的一幢,最初被发现时,是一座荒废多年的四合院,后经过了解,此地过去曾为私塾,也曾经是村委会的办公地,后经改造恢复,保留了其“一颗印”的原貌。
李树林先生自4年前从大理来到昆明,机缘巧合之下,他参与了一次偶然的茶会,最终决定要留下来。既然决定要留下,首先得找个落脚地,于是经由李树林先生多方打听,便找到了古莲村的这个院子,并把它取名为古莲书院。
李先生的初衷就是想恢复这个院子的功能,因为这个院子的过去是一个私塾,村里的老一辈都曾经在这里读过书,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这个院子是古莲村的一个学校、一个读传统文化、读老书的书社,一个古莲村村民学习做人做事的讲学地,也是古莲村的文脉所在。李先生想继续将这一文脉延续下去,于是在这个颇有历史渊源的地方创办了古莲书院,并经过一系列经营发展,成为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模样。
李树林先生表示:“在书院中弹琴,能够让我身心合一。'景行古滇,旷怀一心,将古今经典传承,究华夏五千年文化, 步趋先圣时贤'。这也是古莲书院的宗旨,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改变。其目前发展虽还未成规模,但已颇具'旷、究、传'的韵味。”
“旷”者,指的是人心的旷达平静,书院历史底色以及文化氛围的交相辉映,是抚平人心郁结浮躁的最佳良药,除环境外,来访书院之人大多都是有涵养的传统文化喜爱者,其心态本就平和,谈吐中,交流间更为书院增添了几分旷气。
古莲书院内部
“究”者,代表了书院中人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品悟,心怀自己的感悟,在书院之中与其他的爱好者思维碰撞, 对于同一个议题讨论研究,大有古时文人雅集之风采。除了研习传统文化外,还有对传统古琴曲的挖掘,李树林先生总结了一套合理而科学的古琴学习法,中西结合,沿用西方音乐的记谱法,结合古琴的减字法,由传统音位概念转化到音 高的概念,突破过去古琴的局限,拓宽了古琴弹奏空间,使之能唱就能弹,还能弹奏现代作品。
“传”者,则代表了书院的教学功能,目前李树林先生正在这个书院中从事古琴的教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习李先生总结的古琴学习法。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则在书院中进行一个交流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但由于书院发展局限, 目前只招收有一定根系的琴人,还有一些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李先生说,希望将来能够让他恢复书院的全部功能,易读 书,易弹琴,易言琴,书院中也能常驻两三个有学识有涵养的先生,可以教授历史、哲学、文学、琴学等等,在古莲书院中,人人交流,人人讲学,人人感悟,人人学习。
加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古莲书院的未来可能我们无法清楚预见,但小到书院 周边,大到古莲村的未来都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图景。据村委会的描述,古莲村的下一步乡村振兴计划已经有了眉目,首先是要坚持保护原则,保留并修复村中的古民居,其次是要新增设一些民宿,带动村庄产业发展,为村民们增收致富。
目前的初步计划是除了古莲书院,其背后的民居,还有右边的民居,一共两栋要在其民居基础上做一些更新改造, 未来投入民宿产业使用,这两栋民居的更新也将作为古莲村其他民居的改造模版,作为民宿示范点,然后再带动村中其他的人来做民宿。
至于古莲书院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李树林先生表示他会尽力而为,谨行微行。至于外界,唯有有识之士,共襄盛举、 切磋琢磨,才能让古莲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也能让李先生的愿景早日实现。
书院主理人
文图:白琳 李茹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