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那些口语,现在还在用,尤其是北方人,还在频繁的使用着。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金瓶梅的经典台词,金瓶梅里那些口语(1)

《金瓶梅》是白话文,从《金瓶梅》的语言特色来看,比现代的白话文小说,还要贴近生活。现代的白话文小说,其实用的是一种与口语俗语不同的统一语言。由于《金瓶梅》的语言贴近生活,使用了大量口语俗语,书后面的注释,不是解释字义和典故,而是解释地方口语俗语的含义。《金瓶梅》把大量的生活口语俗语写进了小说,这些几百年前的口语俗语到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民间。现列举几个:

金瓶梅的经典台词,金瓶梅里那些口语(2)

第一回,“武松......踉踉跄跄大叉步走上岗来。”这里用了一个至今民间常用的词语“大叉步”,还可以说“大步叉子”。意思是说一个人走路迈的步子大。

第二回,“老婆子这脸上怎吃得那耳刮子。”这里的“耳刮子”是民间常用词,也叫“大耳朵刮子”,现在人们写东西,都用通用的词“耳光”。

第十五回,“你拿耳朵来,我对你说”,“拿耳朵来”就是用心听的意思。

第十八回,“没槽道的行货子”,就是离谱的这么个人。“没槽道”至今仍是民间口语常用词,行为莽撞、说话不着边际的人,就说他“没槽道”。“行(hang)货子”,现在民间都简化为“行子”,开玩笑奚落一个人就说“这行子”。

第二十二回,“我不是那不三不四的邪皮行货”,“邪皮行货”就是作风不正派的家伙。民间对那些性格怪异,脾气不定的人,就说他是“邪皮子”,现在村里人依旧流行着“邪皮子”这个口语。

书中还有一些出现比较多的:

怪业障的-------很可怜。

家里没有“正头香主”--------家里没有主事的。

[口床](chuang)生饱了-------吃饱了(贬义)。

我与你“白搽白拆”---------我和你理论理论(顶撞不服)。

[扌刍](cou)起来-------就是扶起来。

这行子不着家------这个人常不在家。

孩子吃奶洋了---------奶水从孩子的嘴里溢出来。

俺每--------就是俺们。

多咱来的------什么时候来的。

......。

金瓶梅的经典台词,金瓶梅里那些口语(3)

还有很多,仅举几例。

在当今盗版书横行的年代,那些对《金瓶梅》不太熟悉的读者,即便是买到一本正版书以后,翻开一看,啊?这么多“错别字”啊?其实并不是错别字,只是对这些口语俗语不熟悉罢了。书中作者往往用口语的同音字写出来,按字面讲,也讲不出什么意思,它有着独特的含义。并且这些口语俗语的同音字与现在的有些口语的同音字不一样了,进而造成了读这部书的困难。这些都是《金瓶梅》语言特色的缘故。

因而,读《金瓶梅》时,这些生涩的口语俗语,障碍了阅读和理解。以至于,有的人就连“正版”“盗版”分不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