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shà)血为盟”这个词,大约是从老电影拜把子的场面中学来的,可究其根本到底啥意思,当时并不知道。前段时间看《春秋》时才明白,现在不妨就此词絮叨几句:“盟”是古代订立合同的一种方式,诸侯之间,也不是会盟,便是攻伐。“会盟”有个仪式,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古代诸侯会盟场面
先找一头牛,然后将其左耳割下,放在一种叫“朱槃(pán)”的容器里。而牛血,则盛放在“玉敦”(也是一种容器)里。这时,司盟(服务人员)上场,面北,将把双方或多方所订立的盟约或者合同,对着牛耳朵当众宣读一遍,此牛耳朵非同小可,“代表”了担保人、日、月、山、川之神的耳朵。牛耳听见了,诸神就听见了。然后,戎右(另一名服务人员)拿着“玉敦”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歃血,也就是用手指略蘸牛血涂于嘴唇。歃血完毕,需要挖一个大坑把牛掩埋掉,牛身上面则放置盟约或者合同。
谁拿盛牛耳朵的盘子,也有一定讲究——谁是主盟,谁的代表就拿“朱槃”,也就是所谓的“执牛耳”。
而今,卤牛头是道不错的下酒菜
在《左传·隐公七年》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
这个条目中的“五父”是指陈佗,他当过陈国第35代君主,陈文公的儿子。当时陈佗被派到郑国,参加与郑国讲和的结盟。陈佗的主要任务是,在歃血为盟的仪式上,代表陈桓公把牛血抹到自己的嘴唇上。
然而,陈佗却 “歃如忘”,就是说当他歃血的时候,他竟然心不在焉,简直不知道自己该干啥。等戎右来提醒了,方才进入角色。围观的郑国大夫洩伯看了这番情形便不高兴了,他说,“这个陈五父怎么把这歃血为盟当儿戏,恐怕不免于祸,因为他竟然不认为结盟是国家利益。”
那么陈佗为何会如此?原来他那时已心生异志,心中有的隐秘想法,在莅盟时表现了出来。欲知陈佗命运如何,自己去读《左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