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在朝鲜战场上将美国人死死压在了“三八线”以南,用落后一个世代的武器,击溃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霸权国家朝鲜战场的惨胜,让中国认识到,只有工业,才是立国之本于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应运而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包头建设60年 全区援建一座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包头建设60年 全区援建一座城

包头建设60年 全区援建一座城

1953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在朝鲜战场上将美国人死死压在了“三八线”以南,用落后一个世代的武器,击溃了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霸权国家。朝鲜战场的惨胜,让中国认识到,只有工业,才是立国之本。于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应运而生。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当时继续的钢铁、军工、冶炼、机械制造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选择落子城市的时候,坐拥优质铁矿、煤矿,背靠苏联,还拥有一定城市规模的呼和浩特市(时称归绥市)和包头市进入了国家选择范围。但是1950年代初年,归绥市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包头,战备难度较大,且距离黄河水源较远(当时清水河县尚不属于呼和浩特),于是命运女神的祝福便降临到了包头身上。

“一五”期间,苏联共向中国援助156个项目,按照当时中国共50个省级行政区均分的话,每个省可以均分到3个项目。可是,得到垂青的包头市,仅仅一个城市就拿到了6个援建项目,即包钢、人民医院、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厂以及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除包钢声名远播外,其中的一机厂、二机厂也属于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领先优势的机械制造厂,在当时其对于中国军工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1954年,随着“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支援包钢的热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动员8万多名职工迁往包头援建包钢。随之,家眷们也陆陆续续到来并定居包头。从此,包头市增加了两个行政区域,昆都仑区和青山区。这一次移民潮以东北人和河北人为主流,包钢大军很多是从辽宁省鞍山市的鞍钢而来。一、二机厂则以河北人居多。至今,昆都仑区的口音仍以东北人口音为主。包头的钢铁文化因此带有浓厚的东北文化痕迹。这次移民潮,是建国初期最大的移民潮,也是“走西口”之后,蒙西地区最大的移民潮。至此,将近35万人口涌入包头,包头也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上一跃超过归绥市。

而包头市的第一次大吸血也正式开始。1954年,归绥市正式改名呼和浩特市,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但是在当时的形势背景下,发展包头,才是自治区的第一要务。1953年,仅仅在“一五”开局之年,包头市的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4.94万人,位居全区之首。而随着苏联援建项目的建成,包头市就业人数规模呈现指数级上升。包头市人口增加飞速,而经济作物产量却逐年下降,其中油料产量由1953年的1.0万吨下降到一五末期1957年的0.9万吨、油菜籽产量由1953年的0.26万吨下降到一五末期1957年的0.20万吨,而对比同期蔬菜产量的飞速增长,不难看出,包头的油料、油菜籽需求大部分是靠周边盟市解决(1951包头蔬菜产量1.0万吨,1957年包头蔬菜产量4.5万吨,增长4.5倍,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

时间来到1955年,新兴的共和国一片繁荣景象,全国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而与此同时,包头市也正是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发展的8个大城市之一(八个城市分别为西安、洛阳、兰州、包头、武汉、太原、成都和大同)。时至今日,当年举全国、全区发展的包头市仅仅能和八个城市中的大同市掰一掰腕子,实在是讽刺至极(大同市自1995年以来,有将近15年的发展停滞)。自1955年到2005年,包头市站在政策的高地上整整半个世纪,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的政策资源和招商资源都向包头市倾斜,而包头市并没有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动力、转化为成绩,依然固步自封地在原地踏步,不仅周边盟市没有沾到光,就连自己治下的固阳、达茂等地区也依旧贫困。而此时,包头市却将周边盟市的优质资源吸取的一干二净。以达拉特旗为例,为了保障包头市发展,达拉特旗先后多次上马电厂项目,将污染留在伊盟,将业绩留给包头。当时的巴盟腹地,产出的蔬菜瓜果直接输送至包头销售,而当地的农牧民却要依靠定额政策解决口粮问题,实在是心酸至极。1950—1978年,包头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亿元,占到全区规模的一半以上。

1978年,一阵春风吹遍全国,中国人信心满满地将要赶超这个世界上所有排在他前面的国家。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在内蒙古,重点发展包头,依旧是主旋律和大红旗。1978年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基础建设,包头市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80-90年代,包钢、包铝、电解质、稀土产业的高需求带来了包头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全区其他盟市勒紧裤腰带的基础之上。就在这一时期,当时的伊盟、巴盟承接了包头对人口的需求,20年间向包头输送人口20余万人,这些人大多从事第三产业,托起了包头的商业基础;乌海承接了包头不愿意承受的重化工生产项目;呼和浩特更是因为包头的存在,放弃了成为新呼兰铁路起点的机会,而改为建设新包兰铁路。以至于当时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包头才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当时,全区的盟市都期盼包头可以快速发展,以领头羊的姿态雄踞在祖国北方,带动其他盟市走上康庄大道。为了供养包头,蒙西地区失去了改革开放初期最黄金的15年发展时间。1990年,随着国际上的制裁,中国放缓了发展脚步,前15年的超车期也一去不返,而这15年,几乎奠定了未来100年中国发展的版图,这是另一个话题,不在此文讨论。很不幸,这15年,内蒙古选出的包头,没有进入到这一版图之中。

就在这一时期,包头的第二次大吸血正式开始。90年代中期,国际上制裁结束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越来越以开放大国的姿态融入世界,中国真正意义上迎来了海洋大时代。作为深处内陆的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本就先天不足,加之包头一味倾斜重工业,没有及时转型,最终拖累了内蒙古的经济转型。这一时期未来维持包头的经济增长,全区更是忍饥挨饿支援包头建设,也就在90年代这十几年,包头文化宫、公园、四医院、五医院、包头师院、包头钢院、包头铁职校迎来了史上最强的建设高潮,而这也是包头这座城市最后的回光返照,全区之力砸向包头,只为了拉起这座奄奄一息的曾经“老大哥”。

进入新世纪,包头更是发展乏力。随着鄂尔多斯矿业的开采,2009年,鄂尔多斯正式超越包头成为内蒙古一哥。与此同时,辉煌不再的包钢也正式开启了巨亏模式,2015年更是亏损83亿元,其股票也成为股民口中的“垃圾股”。而讽刺的是,这一时期的包头,为了维持虚荣,居然开始了注水,使得其GDP高达3000多亿,其虚伪的一面令人乍舌。

2007年,在距离包头市160公里的东方,一座古城却闪现出了耀眼的光芒,呼和浩特市凭借着天然优势的产业结构,开始了赶超包头的路子。呼和浩特第三产业占比较大,而这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产业配比。包头也于这一时期醒悟,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2018年,包头市的三产增加值比重为55.8%,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集群,而同年呼和浩特三产增加值已逾70%(注意,此处为三产增加值,注意区别三产占比)。

现在的包头,已经荣光不再,2020年,在全球疫情、工业引领复苏的大背景下,包头交出的答卷是所有工业城市中最差的,这也印证了包头工业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无力回天。

半个世纪,包头的发展,就是一部吸血史,就是一部压榨周边盟市发展的历史。在包头飞速发展的50年内,周边盟市没有一座城市显现出了发展亮点。2007年,呼和浩特开始奋起直追后,反而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都迎来了发展的小阳春,那么到底是包头再吸血还是呼和浩特在吸血呢?至于为何呼和浩特较包头更具前景,我将再开一文详细阐述,但由于数据较大,创作费时,敬请期待。

如今,呼和浩特依靠最具现代规模的经济结构,正走上发展快车道,周边的城市也因为呼和浩特的带动而共同发展起来。而包头,却依旧固守在曾经的辉煌之中,只有那一排排破旧的厂房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