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启示(道德经第四十三章)(1)

大军书法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新说:

无为与有为

人们希望自己有为,可是,一味地去有为,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客观规律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一味的有为,如上一章讲的强横、强势、强暴等,不但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招致祸鞅。

有为是什么?有为就是主观上的意愿与行为,这样的意愿与行为,可以是经过充分研究了客观情况的行动,也可以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也可以是对客观状况研究不太明白的行动,凡此种种,都属主观,亦可称为有为。有为是人存在的基础,只有有为,人才能做好许多事情。

无为,不是不做事情,不能把懒汉的行为称之为无为,懒憜,也是一种有为,是主观上不想做事情。无为是什么呢?可以看着是一种客观或客观状态,若循着客观行动,做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但是,纯粹的客观又是做不了事情的,纯粹的客观或无为就是主观思维的停止,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最科学的做法就是无为寓于有为之中。

至柔与至坚

至柔相当于无为,至坚相当于有为或相反的力量,至柔具有包容、融化、柔韧等特性,因此可以穿越、驾御至坚的东西,柔表阴,坚表阳,负阴抱阳。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一是要柔顺包容,面对困难、面对难以入手的事情,不能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一定要从对面入手,柔顺包容,慢慢融化,然后可以驾御,二是要有韧性,人们都知道水滴石穿,没有韧性与耐心,就做不到了,三是要利而不争,就会无孔不入,无坚不摧。

人若是把至柔与至坚完全结合起来,就会能够守于清净的心态,从而实现自己的选择。至柔若时间,至坚亦若时间,时间过去了,无论处于哪个层次,若是从事后再看,方知无为的妙用。人们有时候感觉到时间的压力,如迫在眉捷,令人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又感觉到时间的温暖与美好。历史上最经典的如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如果细细品味,庖丁的道,值得学习与应用。学习的内容,只有自己融会贯通了,才算是自己吸收的营养,也许那时才会明白真正的无为与有为、至坚与至柔是什么样子。

不言之教

因此,真正的教育,或者说最能深入的教育,是不言之教。主动学习,是人的本性,只有主动学习,从别人的各个方面、从日月星辰里、从动物那里以及从万事万物那里学习,悟到自己所欠缺的、所没有的知识与道理,那就是无为的妙用,这样的人天下稀有,悟出的道理也是天下稀有,不然,大家都一样了。

有人说,慢的快,快的慢,慢若柔,快若坚,慢若理清楚,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再行动,快若急急忙忙,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随意行动,看似风风火火,动着快速,能抓住时机,其实未来还可能要花更多的功夫补课。无为寓于有为才是真正的捷径。

当然,慢是指勤奋努力、善于思考的人的慢,不是拖拉乃至懒惰的人的慢。

生活中人们发现一个道理:谁家的孩子就像谁,不是指像貌,而是言行举止,学习、生活、工作等等的习惯都与父母相似,这就是不言之教。许多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前途好,那就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一个自己认为的榜样,那就是充分运用了不言之教。能坚持这样做了,就是天下希有的无为之益呀。

这其实就是民间说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人学好人”,虽然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人们了,但是人们没有自觉地用于自己身上。

我的一位老师曾跟我说,无论做什么研究,其实就是方法,方法方法,最后还是方法,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做事情要做成或做到一定的层次与境界,是不可能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介绍了最好的方法。按照这样的推论,人应该多想想如何要求自己,而不应该多要求别人。多要求自己,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喜悦,多要求别人,可能会为自己增加更多的烦恼。

愿所有的人都能行不言之教,得无为之益。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启示(道德经第四十三章)(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