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拥有诗歌之城美誉的何其多,星汉灿烂。谁才是中国最有底气的诗城呢,可以从新闻中看出浓淡和厚重。有这么一个城被仅仅是两个皇帝的传奇,更是一座诗城,它还撩动了董卿少女般的芳心。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1)

比如成都市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冯婵在成都日报人文成都发表文章《诗意成都与诗歌之城》。她论述从三点来论述成都是诗歌之城。诗人多:“诗家律手在成都”、诗歌多:杜鹃声在散花楼、创新多:二十里中香不断。自古诗人皆入蜀”,成都被称作诗歌之城,从西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才子佳人”,到盛唐李杜的诗酒成都,或者是从浣花溪到望江楼,在这块久远而丰盈的诗歌后花园里,诗歌始终以其繁盛的生命力生长着,延续至今。

另外,马鞍山也被称为诗歌之城,它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马鞍山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的荣誉称号。依据为:马鞍山是李白的终老之地。自1989年起,当地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举办一届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李白诗歌节)。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有新闻表明,扬州也称诗歌之城。它的诗歌信手拈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浸润在唐诗宋词里的扬州,2500多年来,文脉绵绵不绝、诗词代代相传。很多人向往扬州,就是从历代文人吟咏扬州的诗词歌赋开始的。诗人唐晓渡说,中国不少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想要打造成“诗歌之城”。扬州不需要去打造,因为她从来就是一座“诗歌之城”。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2)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3)

杭州是一座诗歌之城的印象,最早来自于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的古诗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诗歌,似乎一夜之间“复活”了:北回归线诗群复苏,野外诗社创立,杭州诗院、诗青年等诗歌群体相继崛起;“30后”“40后”……“90后”“00后”共八个年代的诗人创作俱异彩纷呈;《江南诗》《诗建设》《星河》等诗刊接连创刊,白马湖诗社、北回归线、杭州诗院、新湖畔诗选、黄亚洲工作室等广有影响的诗歌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诗人们的作品在全国遍地开花,并频频斩获各类诗赛大奖;诗歌签售会、研讨会、分享会、对话会、诗歌讲座和国际诗歌节等诗歌交流活动,异常活跃。相继2018年青州市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荣誉称号、 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称号(2014年)。

但非常巧妙的是如果要给中国绘制一张诗歌地图的话,你会奇妙的发现,在巴蜀大地上除成都是国际大都市外,一个小小的奉节县城却散发着历史的陈香和舒展的浓墨重彩。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4)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大家都学过的一首诗,这首诗已经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了。除了李白之外,还有杜甫、白居易、苏轼、刘禹锡等著名大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诗句。所以,白帝城还有一个称号就是“诗城”。

公元765年,时年56岁的杜甫迫不得已离开成都的草堂,来到了奉节一直住到公元768年,颠沛流离,连头带尾4个年头住在“夔州草堂”,写出了《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37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描写三峡风光的。

  杜甫在奉节写过一首长诗《秋日夔府咏怀》,五言百韵,长达1000字,是他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但因用典太多,诗意晦涩,内容是叙述诗圣对禅宗的理解的,与“诗史”的一贯风格完全迥异,所以流传不广。另外的一首在夔州草堂所写的《秋兴八首》,是这时期的重要诗作,流传很广。我引其前两首一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首首催人泪下。“每依北斗望京华”,声情并茂,活现出诗人每当落日斜照白帝城时,总是对着北斗星而想念京城长安的情景。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而且授有都督夔州诸军事职,居官期间,诗人深受民风乡俗的熏陶,吸收民歌的特点,创作了《竹枝词九首》《竹枝词二首》。他是在三峡地区任官职最长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描述对巴蜀的印象是没有好感的。

 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阴风鬼神过,暴雨蛟龙生。硖断见孤邑,江流照飞甍。······暮色四山起,愁猿数处声。重关群吏散,静室寒灯明。······

公元815年,白居易从翰林学士,贬为江州司马,几乎是一撸到底,心情非常郁闷,有感于“天涯沦落”,写下了《琵琶行》,司马青衫,够凄凉的。3年之后,经过朋友说情,迁忠州(现在的重庆市忠县)刺史,表面上看是升官了,但溯江而上赴任的白居易到了奉节,长夜无眠,浮想联翩;耳听鸟鸣猿啼,写了一首竹枝词(向刘禹锡学的新诗体):

  瞿塘峡口水烟低,

  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

  寒猿闲鸟一时啼。

  后来,换了皇帝,白居易到杭州和苏州当了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在这样的肥缺履新,却再也写不出《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了。

  晚唐一位诗人李商隐在奉节写的《夜雨寄北》影响非常深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是个一生都想入世为官的人,但运气却非常差,大中五年(851年)秋天,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随自己去西南边境的四川任职。李商隐接受了参军的职位,在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李商隐于十一月入川赴职。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的四年间,大部分时间李商隐都郁郁寡欢,甚至想过出家为僧,再也无心无力去追求仕途的成功。《夜雨寄北》告诉北方的朋友,虽然有些故作轻松,总的看来,对自己漂泊不定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这首诗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

关于白帝城成为诗城,刘代荣先生在《重庆日报》撰写了自己的亲历见证以及评价。夔门一推开,诗从天上来。自古以来,白帝城就有“经夔无诗,枉称诗人”之说。白帝城不仅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也是历代著名诗词大家来此写诗作词的绝佳胜地。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两个重要的节点。2017年10月27日,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奉节县“中华诗城”称号。据了解,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被授予“诗城”称号的城市。2017年首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2018年第二届“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的成功举办,塑造了“中华诗城”的文化品牌。奉节现存有青莲浦、青莲乡、太白桥等多处李白遗址。

白帝城是刘备托孤的地方,那白帝到底是谁,2019年10月14这一天中国历史网一个叫文二的网友发了一篇详情的文章。白帝城位于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白帝山上,原名“子阳城”,是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自号白帝的公孙述,将这座依山而建的城池定名为“白帝城”。白帝城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它既是两位皇帝悲剧性的归宿之地,也是两代皇朝走向崩溃的象征之地。公孙述和刘备两位皇帝的传奇故事,为白帝城增色不少。

谁是白帝,为何众人皆拜刘备

西汉末年,蜀郡太守名“公孙述”在王莽被杀、王莽政权陨落之后的第二年,想趁天下大乱之时自立称帝,于是在四川东部瞿塘峡附近的长江一小岛上修筑城池,屯兵守卫他的“国门”。因为城中挖的水井里有白汽冒出,像一条龙,他告诉人们这是吉祥之兆,是天命,于是自称“白帝”,年号“龙兴”,这座城被命名为白帝城,可以说井中“白色的像龙一样的水汽”成了他称帝的“底气”。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5)

白帝城,可谓巴蜀地区闻名遐迩的一处人文胜地。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6)

论历史,这里有三国刘备临终托孤的佳话;论文学,这里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发白帝城》;论风光,三峡风光享誉世界,白帝城正位于瞿塘峡口的重要地标,今天属于重庆市奉节县。

但人们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为什么以“白帝”为名?其实这里并没有供奉这样一个神灵,这个名字还的确很容易让人误解,白帝在这里的确不是传说中的神灵,就是一个古人的称号,白帝城就是这个古人而建,其实距离刘备的时间就百余年而已。


一、白帝城的“白帝”到底是什么来历?

在神话传说中,白帝是上古五方神灵之一,主西方白帝之神,金姓,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也称穷桑氏,名玄嚣,从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周礼》中,当时人们就开始供奉了。

少昊之所以又称“穷桑氏”,以《山海经》等传说,他的母亲在天上织布,工作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常到西海之滨的一颗大桑树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这棵树下面,她孕育了白帝少昊。正好与东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北方黑帝(颛顼,也称玄帝)相对应,统称五方上帝,这是中华文化中上帝一词的本源。

这五方上帝就是被后人广泛尊称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到春秋战国末期,秦始皇吞并六国创立秦朝,为了推崇自己的功业和古代的三皇五帝相等,对这一称号来了一个省略就成了“皇帝”。

秦汉以后,白帝及其西方神位并没有仅仅作为后人崇拜的远古神灵,还在历史舞台对应某些人事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这就是随着阴阳五行流行起来的事。

古代阴阳家、谶纬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种种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进行某种吉凶、感应的解说。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轰动一时的谶纬效应就是刘邦斩白蛇,寓意他是带着光环降生的重要人物。

汉朝中期,原本属于阴阳家的董仲舒借助研读儒家经典投身宫廷,变成了重要大儒,他把天人感应和汉朝兴盛更加神话。

尽管汉元帝以后确实儒家学说成为主流,但民间谶纬阴阳学说一直十分流行,从两汉一直影响到三国。就在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又一个白帝出现了,这就是占据巴蜀的公孙述。


二、公孙述为什么也叫白帝?

公孙述,字子阳,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那个时代,占据巴蜀达十来年(称帝十二年),因为与光武帝刘秀长期对抗,还杀了岑彭、来歙两个大将,被视为反派角色。实际上公孙述不同于王莽、隗嚣等人,能力不差,只是缺乏争雄天下的战略眼光。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7)

公孙述原本是靠老爸公孙仁的父荫出仕,二十出头当了天水郡清水县小官,将此地治理富足安宁。郡守非常赏识,让他兼任管理五县,公孙述照样将五县治理的井井有条,几乎算夜不闭户,天水一郡都视其为奇才。显然在西汉末期,无非就是依靠儒家经学仁德与宽厚特色教化民心,在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一般还是能够起到效果。

王莽新朝以后,公孙述调到蜀中任导江县守(导江县名称早废弃,实际是今成都所辖邛崃市)。更始二年(24),更始帝刘玄派柱功侯李宝、益州刺史张忠领兵万余人进攻。公孙述依靠地势险要(邛崃境内至今多山),民众归附,派弟弟公孙恢,在绵竹大败李宝、张忠,此后公孙述威震益郡,属下就劝说趁机建立名号,公孙述就自为蜀王。

不久,光武帝刘秀在中原重建东汉(25,建武元年),公孙述也称帝,自号成家(一作大成),尚白色,建元龙兴。以李熊为大司徒,弟公孙光为大司马,公孙恢为大司空,改益州为司隶校尉,蜀郡为成都尹。

当时,越巂(指汉代越嶲郡,今四川攀西一带)土著任贵杀死王莽任命的大尹枚根,投降公孙述。公孙述使将军侯丹开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东北,或指今营盘乡五里垭一带),北守南郑;将军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今重庆市),东据扞关(就在奉节一带)。于是所有益州之地尽归公孙述所有。

更始帝刘玄失败后,光武帝刘秀忙于山东事务,关中豪杰吕鲔等拥兵众达万,多往归公孙述,都拜为将军。于是在汉中一带积聚粮食,在南郑修筑宫殿,备置公卿百官。

据说公孙述废除铜钱,置铁官以铸钱,也能证明他对经济有一些因地制宜的办法。当时的交通条件,巴蜀与外界在经济方面还没有后来那么繁荣。所以,蜀地铁钱出现是一种特殊情况,历来也有认为可能地方私铸在先,未必因公孙述而起,他只是顺应了当地的经济特色。

当时有蜀中童谣说:“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人们说王莽称“黄”,公孙述自号“白”,五铢钱是汉代货币,寓意天下当归还刘氏。当时人们普遍喜好符命瑞应之事,刘秀表现稍好,也不完全例外,这是汉朝以来风俗大流,直到东汉末年著名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所以曹丕立年号黄初,孙权立年号黄武,都与这一谶语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影响深远。

公孙述当然非常迷信符命这一套,以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解释汉高帝至汉平帝已经过十二代,历数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为帝。又引《录运法》说:“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说:“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用种种说法证明黄承赤,而白继黄,他据西方为白德,正好取代王氏。

还几次将这些理论传书中原,希望以此影响更多人,公孙述就从五方五行而言,认为自己是感应天命的白帝转世。

刘备被谁救入白帝城(它荡漾董卿般芳心)(8)

之后,夹在中原刘秀和巴蜀公孙述中间,位于陕甘的隗嚣成了墙头草,投降了刘秀又改投公孙述。公孙述为了获得盟友和缓冲,积极救援隗嚣,另外出兵在荆州边地搞一些小动作,基本属于自保。他其实具备关山险要,也有大量人才投靠,可他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和刘秀争雄的锐志。

唯一一次较好机会是建武六年(31),公孙述的骑都尉荆邯看到东方将平,汉兵将向西征讨,就提出过联合一些西部残存势力,像当年合纵连横一样挫败刘秀,大家可以出击中原各自发展势力。结果等刘秀恢复过来,重新解决隗嚣和公孙述时,他们两家很难阻挡刘秀的汉军了。建武八年,隗嚣被灭,部将王元来蜀中投降,公孙述任命为将军。

建武十一年(35)春,征南大将军岑彭(南阳新野人,东汉中兴大将之一,云台二十八将第六位,平定荆州和隗嚣的功臣)发起进攻,汉军进入蜀地至江州(今重庆市),得知江州“城固粮多”,留一部军士围城,主力进攻成都。岑彭顺江长驱到达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武阳镇)。

为避免大战,光武帝刘秀写信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说:“兴与废都是命运。哪里有投降的天子呢!”汉中郎将来歙(南阳新野人,祖上就与刘秀家族有姻亲,能文能武,地位在东汉功臣中非常高,收复隗嚣和马援等有功,很得盖延、冯异等人敬重)急攻王元、环安,环安派刺客杀来歙;公孙述又派人刺杀岑彭。

刘秀为平公孙述连损两大主将,改派吴汉为主帅继续主持战事(来歙遗体回洛阳后,刘秀亲自送葬),次年九月,终于攻破成都。

在最后时刻,公孙述和将领延岑还进行一次绝地反击,延岑说:“男儿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财物是容易聚敛的,不应当吝惜。”

公孙述将收藏的金帛全拿出来,招募死士五千多人,在市桥配合延岑,假装建立旗帜,鸣鼓挑战,暗地却派遣奇兵绕到吴汉军后面,攻破汉军。吴汉坠落水中,抓着马尾巴得以逃出。吴汉十分恼怒愤恨,再次追击,彻底将公孙述、延岑等家族全部剿灭。

对于公孙述占据巴蜀,清朝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认为他和其他对抗刘秀的人有所不同:其于汉也,抑非若隗嚣之已北面而又叛也。于一隅之地,存礼乐于残缺,备法物以昭等威,李业、费贻、王皓、王嘉,何为视若戎狄而拒以死邪?

自述而言,无定天下之略,无安天下之功,饰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则诚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竞于智名勇功,几与负爪戴角者同其竞奰,则述存什一于千百,俾后王有所考而资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谓无功焉。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每一座城市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城市必将缺乏厚重感和立体感。奉节在民国以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都是下川东渝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曾是整个川东地区,好几百年的首府。奉节的历史是非常的悠久,历史地位也是相当的高,然而让它名扬全国,声震海内外的,是它的诗情画意。奉节的地域特色和风俗民情,都非常浓郁。李白、杜甫、刘禹锡、孟郊、白居易、苏轼、陆游、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都在此挥洒笔墨,留下万余首传世诗篇,所以它向来被被誉为“诗城”。

蒙曼说得好绿水青山加上骚人墨客,才是美丽中国!

新娘答题,令董卿少女心泛滥,引出最美定情话语!

白帝城的那首诗,是李白《春思》,描摹出女人最动人的样子!

综合新华网、成都日报、重庆日报、杭州日报、马鞍山日报、齐鲁网、中国历史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