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远亲不如近邻",包括下半句"近邻不抵对门"都是四海皆准的道理。比如今天写的这部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就是根据几代美国人的"代理老爸"罗杰斯的一段真实故事改编而成,那句"你愿意做我的邻居吗?"在美国也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名言"。

这部电影由汤姆汉克斯主演,据说这位刚刚获得2020年第77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汉克斯还是罗杰斯的第六代表亲,而且两个人在1989年那部也是由汉克斯主演的《地狱来的芳邻》中还曾有过交集——电影中的汉克斯靠在床上看这档《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的节目时还会跟着复述里面的台词。30年后,二人再度通过光影的魔术产生了奇妙的命运交织。

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全美几代人的“代理爸爸”罗杰斯先生,一个是擅长用尖锐的笔触报导时事的记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接到上级指派的任务——采访罗杰斯先生。本来一次会面就可以完成的事,这位记者缺发挥了"刨根问底拦不住"的精神对罗杰斯的完美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质疑,并且暗自较劲要找出这尊光辉形象的破绽。但故事的走向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记者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正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思维方式、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等等。在故事的最后,记者终于和自己的家庭以及内在的自我达成了和解,一切看起来都趋于完美。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1)

那么这部打着罗杰斯"个人传记"名头的电影,究竟想传达怎样的主题和精神?电影中的关键人物和情节又给出过哪些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将为大家逐一分析。

关于童年:在真正接受真相和自己之后,才会收获真正的成长

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记者罗伊德和"美国儿童节目之父"罗杰斯展开。在认识罗杰斯先生,罗伊德在姐姐的第三次婚礼上正面"遭遇"了自己的父亲,双方还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

从这场戏中观众可以得到大量的关键性信息,罗伊德的童年给他以及他的姐姐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和隐痛。姐姐一年一度的婚礼说明她无法在婚姻中获得安全感,因为自己的父亲无情抛弃妻儿这种行为会给一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和影响——对自己缺乏自信,也不敢对别人给予信任。而罗伊德本人回避和妻子正面交谈有关自己父亲和原生家庭的事,也是伤害遗留的一种外在表现,在采访过程中他对罗杰斯先生莫名其妙的反感和怀疑也由此延伸而来。

但是在遇见罗杰斯先生之前,罗伊德从来不愿意和任何人提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回避一切跟痛苦有关的回忆,也排斥所有会让自己产生相关联想的人。甚至在罗杰斯先生用自己心爱的布偶跟他对话时,他一度粗暴地打断对方还认为对方是神经病。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2)

在对罗杰斯先生进行正式采访之前,罗伊德曾观看了几乎所有罗杰斯早年的节目资料,其中有一句就是:

"我认为任何人在真正接受自己之前,都不会真正地长大。"

这也是罗杰斯本人的儿童节目在美国几十年兴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从来不给孩子营造"世界很美好"的假象,至少从不会用谎言去粉饰真实。现实中罗杰斯儿童节目的诞生时间就伴随着美国最动荡的时期——美军在越南战场上节节败退,家门口还有"古巴导弹危机",与此同时国内遭遇了总统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相继被刺身亡,一边是日渐愤怒的黑人,一边是再也按捺不住的嬉皮士文化。

就在这种情况下,罗杰斯也没有将自己这档儿童节目打造成"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地在节目中毫不避讳地给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幼稚"节目传递出有关战争、种族、动荡、死亡等大人们消化起来都需要用力的信息。

"真实"是罗杰斯本人贯彻几十年的节目主旨和人生信条,在知道一个存在的真实性之前,势必要学会去面对,这也是整部电影中罗杰斯带领罗伊德去做的事。他在一次又一次看似不礼貌的对话中提示和引导罗伊德回忆过去,向事情更深层次的原因里去刨根问底,最终,罗伊德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人"。

关于遗忘:对负面感觉的铭记,也是对真实自己的忠诚

罗杰斯本人就是一个从未忘记童年感受的"大龄孩子"——他记得那份孤独,也时刻提醒着自己那份痛苦。很难得知这是一种天赋还是被刻意训练过的有意为之,但正是这样的特质使得罗杰斯本人永远都可以切实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也可以很好的把握到孩子们真实的需求和情绪。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3)

他在接受公开采访的时候经常会提醒坐在对面的人: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的感受吗?如果儿时的自己此时此刻站在这里,会怎么想怎么做?"

你会发现,罗杰斯的语言没有任何煽动情绪的成分,但却实打实地道破每个人最深层次的"精神隐私"——太多人忘记了自己小时候受到的冷落,进而长大后不自觉地将同样的伤害施加给别人

关于这一点,电影中的记者罗伊德就作出了很好的对应诠释。在孩子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对如何照顾孩子以及怎样和妻子沟通一点也不关心,对这些事情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采取任何积极有效的正面解决措施,甚至在全家人都在医院陪伴病危的父亲时,他仍然一门心思地投身工作。在妻子的不断追问下,他也只是简单地重复着:

"我讨厌医院。"

直到电影进行到后半部分,关于这一点的疑团才被逐渐打开。原来罗伊德的母亲就是在医院中痛苦去世的,而这个有很大概率要面对死亡和分别的场所就成了罗伊德一块不可言说的伤疤。但随着罗杰斯先生对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也逐渐学会面对过去和那些伤痛,并在梦中得到了来自母亲(实则是潜意识的具象化投射)的劝慰和开导。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4)

如果那些痛苦的过去是破碎的回忆,勇敢地将这些捡起来并握在手中并学会积极地正视它们,如此才会趋于完整。而罗杰斯本人也坦言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说明他在极其耀眼的光环之下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家长里短的矛盾和心结。但至少,他从来也没有去刻意回避。

关于死亡:这不是一个敏感话题,而且十分必要,需要正视

虽然罗伊德和自己父亲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父亲的离去也变成了一种注定。当罗杰斯上门拜访他们家的时候,一开始所有人都达成了一种默契——营造欢乐,并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但罗杰斯一席话却仿佛锤子一样敲在每一个人的心口: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所有与人有关的话题都值得一提,任何值得一提的事都可以面对。"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将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讳莫如深的话题变成一个轻松且严谨的逻辑闭环。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5)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会走向陨灭。是谁规定出生值得庆祝?而死亡就必须是痛苦?新生儿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所有人的笑容,而将死之人带着笑容离开这个世界后,人们却回报以痛苦和哭声。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而这种"不公平"却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在全人类的心中达成了共识、形成了默契。

但就像罗杰斯的节目不会向孩子展示虚伪的美好一样,在面对如此小心翼翼的一家人时,他依旧大胆地将每个人都不愿提及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结合前面的内容,"真实"俨然成了罗杰斯先生的人生信条。如果连面对自己和家人的时候都不能坦诚相见,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呢?

关于真实的罗杰斯:因为"阴暗",所以完整

2003年2月27日,罗杰斯在匹兹堡的家中去世。在他去世前,也就是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的终身成就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罗杰斯有段话十分经典:

"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

注视他的手表十秒后,一句"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而在电影中,这段经典名言被改成了罗杰斯和罗伊德坐在餐厅时说的话,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接下来请用一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全身心地爱着你。"

一分钟过后,电影的光线变得柔和,机位的移动变得缓慢,整个场景弥漫着温暖人心的气息。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6)

罗杰斯曾说过:

"我来告诉你,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伺机腐蚀他们世界的东西。"

从始至终,罗杰斯都致力于将真实的世界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一代又一代儿童,让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真实色彩的同时,也唤起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善意。

如果整部电影到罗伊德收获完整的自己和圆满的家庭就结束,那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妥妥地常规温情励志暖心作品。《邻里美好的一天》最精彩也最高光的地方在整部电影的结尾逐渐变暗的灯光下,镜头逐渐拉高,罗杰斯弹奏一小段钢琴曲后重重地同时按下了几个低音,一次、一次又一次。

在电影前面的情节中,罗杰斯在开导记者的时候曾提到过自己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快速游泳几个来回,一个就是同时按下极为厚重的低音钢琴键。这样的结尾在处理手法上算得上开放式结局,只交代了动作,主人公的心境则需要观众自己揣度。而且通过这样的留白,罗杰斯这个人物不再完整却也变得真实。

邻里美好的一天(邻里美好的一天)(7)

原来他和我们一样,是有心事有情绪的普通人。既然如此,他能做到的事就不再显得高高在上触不可及,而是——值得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