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单位“两”,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只有一处出现。

干骚(瘙)方: 以雄黄二两,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雄】黄靡(磨)水银手□□□□□□□(四○八)雄黄,孰挠之。先孰洒骚(瘙)以汤,溃其灌,抚以布,令□□而敷之,一夜一■(四○九)

雄黄,水银重量单位为“两”。仅贵重物品用的是天平称重。当时,医药行业,天平实际应用不多。

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重量单位体系:匀(钧)、斤、爰(yuán)、寽、冢

春秋/战国直到秦汉唐,衡制为五权法,即朱(铢)、两、斤(益,镒)、钧、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单位明显不同,但朱(铢)、两、斤(益)、钧、石制的重量单位体系己在许多诸侯国广泛使用,单位系统逐步形成。

东周既使用寽,也使用朱(铢)、两、斤等进位更为合理的单位。

周代重量单位----寽(luè)【锊】 重量换算

《说文解字》:“锊,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周礼·冶氏》郑玄注:“三寽为一斤四两。”

1.寽的重量是多少,说法不一。寽通锊,爰通锾(huán)。寽与爰的关系,研究者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锊与锾为同一物(字),文献认为,二者应该不同。有研究认为1爰约合1两,大约为15.625克,1寽约合80爰。

“分细益”三字铭文 砝码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1)

“分细益”三字铭文 砝码

出土之秦代衡器中,现认为最小衡器为“咸阳亭半两铜权”,用于称量秦半两,未见没有半两以下的衡器。 “斤以下的秦权很少发现,此权弥足珍贵。”

【时 代】秦代(前221-前207年)。

【收藏者】上海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2. 35、宽1. 1、厚0. 45厘米,重7. 55克。

【形制纹饰】扁平体,上窄下寛,顶部作圆弧形,上有一穿孔。

【着 録】度量衡195,秦铭文图版184。

【铭文字数】两面共刻铭文5字。一面刻秦隶“咸阳亭”,一面刻“半两”。

【铭文】咸阳亭,半两。

亭为旗亭的省称,从战国到西汉,市府所在地设“市楼”,开市时楼上升起一旗,下市时降旗,所以“旗亭“一名起于楼上立旗以当市的制度,此权刻“咸阳亭”三字,当为咸阳市府所制。按自铭文推算,毎斤合241.6克。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2)

咸阳亭半两铜权

1992 临淄战国西辛墓秦制铭刻耳杯

“重一斤六两六朱”系指银耳杯的自重。经实测重347. 34克。据铭文内容换算,一斤重约249. 8克,一两重约15. 6克,一朱重0. 65克,与秦制基本吻合。重量之后的“寅”字疑为工匠名,即服胃“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3)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4)

1979年 准格尔旗西沟畔墓:虎豕(shǐ) 咬斗纹金牌饰,上有猛虎与野猪咬斗纹图案。猛虎前肢卧于地下,张口咬住野猪的后腿,野猪张嘴咬住虎的后腿,虎的后肢作反转状。金牌的周边装饰有绳索纹图案,背面有钮,并有粗麻布印痕。长13厘米、宽10厘米。金饰牌背面均有汉字刻款。刻有“一斤二两廿朱少半”重291. 4克。每斤十六两,每两廿四朱的衡制,是秦国商鞍变法以后采用的。秦并六国之后,李斯统一了度量衡制,使秦国的衡制单位流传下来。直到汉代,这一衡制单位的实际重量,保持在每斤250克左右,与匈奴金饰牌表示的衡制单位的实际重量近似。银节约既大概为三晋地区赵国所造,说明赵国的衡制单位要略小于秦。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5)

虎豕(shǐ) 咬斗纹金牌饰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6)

虎豕(shǐ) 咬斗纹金牌饰

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秤量货币。楚郢爰用于巨额支付时可以几块、几十块的使用,无需剪切。而用于小额支付时须按需要量进行剪切,因为切块的大小不可能十分准确,所以必须进行秤量。秤量的工具主要是天平与砝码。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7)

所以楚郢爰是主币,而鼻蚁钱则为当时的辅币。鼻蚁钱的重量来看大小不等。剪切以后的金块与支付额有出入时则用鼻蚁钱作为找零。所以楚郢爰是主币,而鼻蚁钱则为当时的辅币。蚁鼻钱,青铜制,孔穿,形状椭圆,似贝壳,大的长1.8公分、重约4克,小的长小于1公分、重约1.5克。钱体上尖下圆,尖部有一圆孔,面凸背平,活像骷髅,故又称鬼脸钱。蚁鼻钱,是春秋战国期间楚国的钱银,青铜制,孔穿,铸行于西元前3世纪,盛行于战国中晚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释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8)

蚁鼻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