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康熙皇帝统治晚期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九子夺嫡,这件事康熙皇帝处理的并不好,引起了皇子之间极大的内耗,最终是四阿哥也就是胤禛成功继位,可是,斗争中另一位号称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为何没有被康熙帝认可呢?

其实说起来原因有三,康熙帝在这些阿哥的选择标准中一看出身,二看能力,三看人品。

先说出身,这是胤禩不能得皇位的直接原因,胤禩的生母良妃出身内管领(辛者库),在清代,辛者库是罪籍人员洗衣服的地方。所以,这就说明良妃的出身很卑微,而在她之前,还没有哪个辛者库出身的女子能够被封为妃子。

康熙第八子胤禩历史结局(太子被废康熙选了胤禛)(1)

这是康熙皇帝看不上胤禩的地方,也恰恰是其他势力支持的地方。

至于为何,我们就要先讲一讲清朝的权力的组成。在清朝之前,中原王朝已经从贵族政治中脱离了出来,而在清朝统治时期,却把贵族政治又带回到中原,八旗贵族对于清朝的统治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在康熙皇帝第一次废掉太子胤礽,同时宣布也不可能立大阿哥为太子后,八旗贵族们又把胤禩推到台前,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胤禩出身低,母家没有势力,将来好控制,其他的钮祜禄氏、叶赫那拉氏和佟氏出身的,势力太大,选了将来也得不到好处。

对于贵族们的这套把戏,康熙皇帝实际上是洞若观火,所以对于胤禩,他不表态,处在一个模棱两可的状态。

康熙第八子胤禩历史结局(太子被废康熙选了胤禛)(2)

再看能力,说实话,这才是康熙皇帝最看中他的地方。胤禩自幼深受康熙皇帝喜爱,十七岁就被封为贝勒。文能赋诗,武能骑射,关键是人缘还挺好,不论和八旗子弟还是汉人都能处的来。一句话,胤禩能力很强,康熙对他很信任。

然而胤禩却并没有领会康熙皇帝的意思,在康熙心目中,胤禩一直是太子将来登基后重要的辅佐大臣,而不是皇帝。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大阿哥觉得继任无望,就想找胤禩替代自己,所以就在康熙面前极力推荐。可不成想大阿哥智商确实低(也可能故意陷害),不仅扬言要替康熙杀了太子胤礽,还说胤禩曾经被相过面,是大富大贵的兆头。

这两句话在康熙眼里,都是碰到了禁区。第一个摆明了要和康熙作对,太子是康熙立的,暂时被废也罪不至死,就算是死也轮不到你在这里指手画脚,你大阿哥算是哪根葱?

康熙第八子胤禩历史结局(太子被废康熙选了胤禛)(3)

第二个直接把胤禩坑了,即使这是大阿哥自己说的大富大贵,但在康熙看来,就是胤禩怂恿大阿哥说的,他自己不老实,不仅对太子之位有非分之想,对康熙自己也不安分,之前的好感立马就没了。

康熙当即把皇子们叫到乾清宫,在众皇子面前大骂胤禩居心叵测,图谋不轨,令左右把他押下去治罪。而那个算命的张明德也被凌迟处死。到这里,胤禩要当皇帝是彻底没戏了。

而后来,胤禩利令智昏非要拉帮结派和太子党对着干,直接让康熙对他厌恶到了极点。

在这里还要提两个观点,太子胤礽在历史上并不昏庸,其实是相当有能力的(康熙皇帝不傻),而且出身很高,当皇帝的话能压得住场子。至于因为图谋不轨被废,后来证明他只是被冤枉,这点和康熙王朝里的情节很像。

康熙第八子胤禩历史结局(太子被废康熙选了胤禛)(4)

反倒是八贤王胤禩,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智比诸葛亮的人物,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弄清楚自己在老爸那里的定位。在太子被废,大阿哥没希望的情况下,强行出头,让康熙对他失望至极。

说实话,康熙心眼里给阿哥们画的禁区很简单,一是不要要和太子对着干,但你可以选择和他合作,以后辅政,这是活路;二是不要对皇位有非分之想,这是死路。可悲的是,这两条胤禩都碰了,所以在康熙眼里,胤禩就成了敌人,连辅政大臣都算不上了。

为了瓦解胤禩的势力,康熙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十四阿哥胤禵是胤禩阵营里的人,康熙就安排他全权处理西北战事,让他风光一时,大有盖过胤禩的架势。最后成功的让胤禵和胤禩心生嫌隙,削弱了八爷党的势力。

康熙第八子胤禩历史结局(太子被废康熙选了胤禛)(5)

至于后来胤禵为什么产生康熙要给自己皇位的错觉只能说他政治觉悟太低了,自己只是一个棋子而已,所以最终,胤禩的小圈子不攻自破,即使不破皇位康熙也不会传给他。

总的来看,康熙的逻辑很简单,太子是我立的,你们帮他则生,反他则死。最重要的一点还有皇位我可以给,但你却不能要。这也是胤禩失败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