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1)

文/王寒枫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当时寺址是黄守恭的桑园。据传,黄因梦感桑树生莲,遂舍园建寺,由匡护大师主其事。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称兴教寺,神龙元年(705)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赐名开元寺。自建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制规模宏伟,是闻名中外的闽南第一大刹。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教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象,它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着一个发生、成长、兴盛、转折和衰落的过程。泉州开元寺也脱不了这个规律,但它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情况,故一千三百多年来,它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变动中,虽然也走着一条由盛而衰的道路,竟能使气派庄严、风格独特的建筑群体保存下来,确是非常难得的。

泉州开元寺的历史过程,总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五代、宋、元的兴盛发展时期,原因是:一、各代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支持和提倡;二、泉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开元寺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得到发展;三、佛教各门宗派的僧人为了弘传佛法而惨淡经营。第二阶段是元末、明、清的衰落时期,原因是:一、失去统治阶级的积极支持;二、战争兵乱,天灾人祸;三、佛教本身的演化和时代潮流的冲击。本文即按各个朝代的先后,试谈一下开元寺的发展兴衰问题。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2)

唐代的应运而生①

佛教自后汉传入我国后,便得到历代帝王的支持和利用,成为他们祈福禳灾,巩固统治,维持封建制度和奴役人民的工具。所以,佛教才能在中国通行无阻,繁衍传播。史称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是这个原因。泉州开元寺出现于唐代,并非偶然:先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削平群雄、争夺帝位后,深感天下得来不易,而治国更不易,“守成难”,应“慎终如始”。②为了加强李氏统治,庇佑唐祚绵长,他利用道、儒、释三家,为他的政权服务。就佛教方面,他积极组织佛经翻译工作,为求雨而剃度僧人,在七处旧战场建造七座寺庙,亲自为玄奘翻译的佛经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这种种措施对于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原有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外,慈恩宗和净土宗也在此时兴起。于是,佛教就和当时的封建经济、文学艺术同时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到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国力强盛,经济高涨,海内富实,社会安定。那时“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积如山,不可胜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③唐玄宗在这样的太平盛世做皇帝,为求长生不老之方,永享人间荣华,他对道教十分崇迷。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曾一度淘汰僧尼和制定限制僧尼的政策。

开元四年(716)和开元八年(720)中印度沙门善无畏和南印度沙门金刚智,先后来到长安,弘传具有神秘色彩的密教。由于密教在传道作法、念诵咒语、宣扬“大染欲而大乐”④教义方面,与道教有许多类同之处,可以在佛的名义下“有余方便,随所应度。”⑤于是密教便引起唐玄宗的极大兴趣,竟受灌顶之礼。所以善无畏和金刚智以及后来的不空都受到玄宗、肃宗、代宗的隆重礼遇和莫大信任,位进公卿,敕谥国师。自是密教大为风行,王公大臣莫不效从。

唐玄宗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敬,于开元二十四年把亲自疏注的《御注金刚般若经》诏令颁行天下。诏曰:“僧徒固请,欲以兴教,心有所得,辄复疏之,今请颁行,仍虑未惬。”⑥所以又在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泉州是形胜之区,“逮玄宗之流圣仪也,卜胜无以甲兹”,这样,就将龙兴寺改为开元寺。泉州开元寺正是适逢唐代佛教大盛才应运而生的。

17年后(755)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冲击,密宗也开始走向下坡。当时的南方(包括泉州)虽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但随着唐帝国的由盛而衰,泉州开元寺在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也是迟迟无进。⑦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宠信道教,好修摄之术,又因寺院经济和国家财赋之间的矛盾,决然下诏拆毁全国寺院,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当时拆毁大寺4600所,小寺4万余所,僧尼还俗26万余人,释放奴婢15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朝廷规定,西京留4寺,每一寺留僧10人,东京留2寺,天下所有节度、观察所治州34处得留一寺,留僧照西京例。其它刺史所在州不得有寺。⑧

这是继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毁佛运动,顿时造成中国佛教的危机。泉州是刺史所在州,按朝廷规定不得有寺,有寺也在毁废之例。事实上泉州开元寺在这次毁佛劫难中,倒是安然无恙。这也许是泉州远在东南海陲,皇命难达;再则是唐武宗毁佛时间很短,只一年时间,毁佛计划还没有完成,他倒因服食方士的丹药而送了性命。泉州开元寺也因此幸存下来。

公元846年唐宣宗李忱即帝位,年号大中,诏告停止毁佛,“所废寺宇……复而修创,所司不得禁止。”⑨于是几遭复没的佛教又开始活跃起来。泉州开元寺自开元二十六年赐名后,既没有受到安史之乱,又幸免了一次毁佛之劫,故能在五代时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3)

五代的繁荣发展

唐末五代中原大乱。先是以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撼动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尔后是藩镇割据,为争夺帝王之位互相混战,五代交迭替代,兵戎不息达数十年,北方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苦难如坠水火。正值中原大混乱、大破坏之际,先后有前蜀、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楚、闽、吴越、北汉等10个小国乘隙崛起,这10个小国有9个在南方。由于南方战争稀少,环境相对安定,这样就促进了南方诸国人口的增加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闽国是十国之中最小最远的一国。唐景福二年(893)王审知继兄王潮权福州威武军节度使。天祐四年(907)后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在位29年,境内安宁,劝农力田。又“收用唐流亡士人为辅佐,建立学校教本地士人,开辟海港,招徕外国商贾,奖励通商,文化经济一向落后的福建开始发展起来。”⑩

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⑪他主闽时,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卜问休咎,延僧说法,传佛心印,先后舍钱百万缗为僧佛建造大殿、法堂、方丈、塔龛、寺庵等等,以求王氏政权千秋万代。泉州是闽国五州之一,僻处海隅,山环水抱,海港初盛,贸易发达,既是王氏家族封疆之土,又是闽国财赋重地,王审知自然十分重视,佛愿也许到泉州,在梁贞明间浮海运木来泉州开元寺建造西塔,高七层,号无量寿塔。他的次子延政又在西塔旁置西塔院,延请僧名德来居息。王审知的弟弟王审邽任泉州刺史时对佛事十分虔诚,唐乾宁二年(895)他延请僧弘则来开元寺秉持戒坛行度僧之事;乾宁四年(897)他又割俸3000缗重建紫云大殿,增塑4佛像。这一年开元寺的钟楼、经楼被焚,毁经3000卷,事后也是王审邽重建。

天祐元年(904)王审邽的儿子王延彬继任泉州刺史,对泉州开元寺的繁盛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稗史汇编》云:“初,邽领兵至泉州,舍于开元寺,始生彬于寺之堂。既生,而白雀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其所在。”又云:“(王延彬)性多艺而奢纵,日服一巾栉,日易一汗衫,能为诗,亦好谈佛理。禅客谒见,都为所沮。”但他主政时,“息民下士,能继父志,前后在位26年,岁屡丰登,复多发蛮舶,以资公用,惊涛狂飚,无有失坏,郡人藉之为利,号招宝侍郎。”

王延彬据有泉州,风调雨顺,境安民勤,加以自己生于寺堂,附会白雀之兆,既“性多艺而奢纵,亦好谈佛理”,故他见僧如见佛,竭诚优礼相待。如他给开元寺僧弘则的诗云:“莫怪我来偏礼足,萧宫无个似吾师”。表示得那样谦恭、虔诚。他舍田施财,设坛建寺,扶持泉州的佛教不遗余力。最突出的莫过于他在泉州开元寺所修的功德。他先后延请了叔端、袭礼、文展、文超、省权、栖岑、挺赞、道昭等各宗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还为某些高僧向朝廷奏请紫衣命服和大师德号。同时又在开元寺周围大兴土木,为来寺诸高僧建造清凉精舍、慈恩院、清吟院、新法华院、天佑院、建法院、金身院、千佛院、报劬戒律院等等。

在与王延彬的同时或前后,泉州的其他官吏也是崇佛成风,竞相结缘。如广明二年(881)州牧林鄂延请僧宣壹为开元寺僧正,并改旧法华院为禅(院),延请常岌禅师为第一世。天复元年(901)判军事朱弘霄创地藏院,并置田延请僧行昭居息,梁贞明间知州陈洪进延请僧栖岑演说西方上生经。天成三年(928)训练使陈敬通铸金身佛像。长兴元年(930)王延彬嗣子王继崇任泉州刺史,创建清隐院,延请师寂禅师居息。升元二年(937)州牧留从效创建六祖东院,延请僧如岳居息。闽天德三年(945)王延政从子王继勋因留从效杀叛吏黄绍颇而任泉州刺史,请度僧设坛,又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⑫南唐保大年间,漳州刺史董思安被副史刘从愿鸩死,其妻颖川君率子全武于泉州开元寺营建栖隐禅院,以荐冥福。建隆三年(962)留从效将威明庙改上生院,延请僧道岑为第一世,等等。

另一方面,自初唐以来,中国佛教开始脱出天竺佛教的巢白,形成多家宗派。各宗都有各自的经典,藉此大张法门,同时又致力译疏著说,积牍浩繁,弘化传布,不辞苦行。这是中国佛教百家争鸣、竞相争尊的兴旺时期。故在唐末五代,有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高僧来泉州开元寺弘传佛法,有的还募缘建院造塔,更扩大了开元寺的规模。如唐大中年间僧令言创建西罗汉院,传法华、上生二经,学者纷集;咸通年间文偁禅师募缘四门,在寺东建5级木塔,6年始成,赐名镇国塔;天复元年(901)讲僧楚勤驻锡开元寺净外白衣院;梁贞明二年(916)律师知晗开山泗洲律院;南唐保大六年(946)僧清豁在开元寺置建上方院;还有僧栖霞建奉先院,僧惟庞建深沙院,等等。

综上所述,唐末五代时的泉州开元寺,主要是在一帮统治阶级人物的支持、扶植下,加上僧人们的推波助澜,才蓬勃兴盛起来的。泉州开元寺之成为禅林,也是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论是封爵一方的王延彬,也不论是财势双握的泉州各任官吏,他们崇佛礼僧,建院筑堂,慷慨布施,与佛结缘,实际上都是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血汗,肥了自己以后,再来寺庙积善聚德,以示自己的“佛性如在”。万历《泉州府志》记:“是时膏腴田尽入寺院,民间乃得其硗窄者。如王延彬、陈洪进家,多舍田入寺,顾窃檀施之名……”更有甚者,闽王王审知不惜以1万两金银为泥,征请开元寺僧义英缮写两部大藏经,共10080卷。⑬写成后,王审知厚礼奖施义英。义英用此“厚施”买田30亩拨归开元寺粥院,施济饥贫之民,真该念一声“吾佛慈悲”了。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4)

宋代的更上层楼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逐步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978年(太平兴国三年)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向宋太宗献上泉、漳2州13县,使泉州避免了一次战火。在新朝旧代交替之际,泉州开元寺得以安然无恙。宋初虽然制止了后周的毁佛活动⑭,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宋代的官制改革却影响了开元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唐末五代各地节度使都握有重兵,割据一方,争雄称霸,势力强大,又直接垄断地方财赋,成为威胁中央的祸患。当时王氏封袭闽疆,后又僭立国号,把福建当成一家之天下,独掌军事财赋大权,可以恣意享受,可以大兴佛事。泉州开元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兴盛起来的。

宋朝建立,宋太祖治国把前朝作为车鉴,为避免边镇将臣权重倾国之患,他着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除规定本州拥有军政实权外,全国州郡的军事、财政、司法大权通统收归中央,地方上只准留所需度支,其余各项租税、粮赋、钱币等如数报送朝廷。州郡长官由朝廷直接委派,称为“知州(府)”。州官多用文人担任,并经常任免调换。由于地方官在职时间都不长,又是俸禄制,对于佛教也就无心慷慨施舍了,故在北宋的160余年中极少有官家资助泉州开元寺新建院堂、伽兰的事例。这同当朝的官制改革有很大的关系。

据《泉州开元寺志》载,北宋时期只有参政吕吉甫置法华院一例,至于主政泉州的其它各任官吏,大都是延请高僧,改建院堂而已。如熙宁间州守陈枢改粥院为禅(院),延请禅师本观开法,又于元丰二年(1079)延请僧有朋主教尊胜院;其后少卿丁靖再延请僧道融主尊胜院,阐十方教;元丰元年(1078)太守王祖道延请僧可遵主尊胜院;蕲守乔郎中以开元寺为禅林,延请僧子琦为第一世;元祐二年(1087)太守陈康改西塔院为十方禅院,延请大智禅师文宥住持,为第一世,如此等等。

虽然宋朝的官制影响了官僚士大夫支持佛教的积极性,但是泉州开元寺仍然继续着五代的盛景而不衰。到了南宋,北方的文化又一次南移。赵家小朝廷依靠江南的富饶和相对稳定的环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泉州占有天时地利之厚,城内人口众多,海上贸易继北宋进一步扩大,泉州港成为世界著名大港之一。绍兴三十二年(1162)泉州市舶收入近100万缗,约占国库总收入的1/40,被称为富州。社会的富足,也使寺庙和僧人积聚了雄厚的经济。所以宋代泉州开元寺竟能建起甘露戒坛和东西塔这样瑰丽雄伟的建筑。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5)

甘露戒坛原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南宋建炎二年(1128)敦昭律师住持开元寺,以坛制“陋不尽师古,特考南山图经更筑之。其中高下广狭,佛菩萨神像,具有表法。”是一座极其富丽精妙、气氛神秘的建筑。东西二座石塔(镇国塔、仁寿塔),是由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原有二座木塔先后被焚毁,经僧了性和僧守净分别于淳熙十三年(1186)和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尔后又有僧守澄、僧本洪、僧法权以及天竺院僧天锡相继为主事,前后费时20年(自绍定元年<1228〉至淳祐十三年<1250>),把二座砖塔重新改建成五级仿木结构的石塔。这两座石塔真是鬼斧神工,建筑奇巧,铮铮凌空,雄伟壮观,是宋代多面多角楼阁式石塔的典型,不仅是古代少有的杰出建筑艺术,而且是南宋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繁荣的反映。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6)

此外,在绍兴二年(1132)僧法殊新饰大殿,将千佛像供置其中;嘉定年间(1208-1224)僧了性与徒守净建极乐院。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十五年(1145)泉州南厢信女柳三娘舍钱捐建的两座婆罗门式方形小石塔,不但为泉州开元寺大石庭增色不少,也反映了当时泉州和海外的宗教文化联系。

两宋时代,泉州开元寺的丛林规模并无扩大,但却建起了令人叹绝的甘露戒坛和东西二塔,而且又是寺僧舍捐和募缘营建而成,不见官家资助,这是同唐、五代很不相同的地方。明崇祯癸未十六年(1643)福州鼓山僧元贤修《泉州开元寺志》时写道:“唐垂拱二年建寺,僧匡护主之,历五代十国而宋,旁创支院一百二十区…”基本上概括了泉州开元寺兴盛期的规模。而甘露戒坛和东西二座石塔,却是泉州开元寺在发展中建筑方面的顶峰。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7)

元代的由盛而衰

公元1279年,元朝灭宋,中国南北复归统一。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二月,元军进取泉州时,闽广招抚使兼主泉州市舶的蒲寿庚向元军献城投降,又使泉州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免遭一场兵燹之灾。接着,在元朝政府的重视下,泉州的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继续着南宋的繁荣局面,进而跃上了一个空前极盛时期。

元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对佛教采取支持政策,设立功德司以管理天下僧尼寺观,并建了很多官寺,将大量田地施舍给寺院,很多名僧受到朝廷尊信,有的在政府里担任要职。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僧录⑮刘鉴义言于行省平章伯颜,奏合开元寺一百二十院为一禅刹,以禅宗为主,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这是泉州开元寺自唐以来的一次大改革,既改变了原来宗派众多、互争门户的弊病,又有利于元朝的统治。

泉州开元寺合为一禅的第二年,即至元二十三年(1286),功德司就延请僧妙恩住持开元寺,为开山第一世。接着僧录刘鉴义建法堂,又与平章伯颜建寝堂,以适应大开元万寿禅寺的需要。僧妙恩住持开元寺三十余年,先后建立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蓝祠以及祖师堂等等。泉州开元寺得到元代统治者的支持,寺貌更大振,于是“禅风远布,衲子竞集,复得僧契祖继之,垂四十年,食常万指。”这是开元寺继前代又一大盛时期。

元延祐六年(1319)僧妙恩寂化,僧契祖继起住持开元寺,曾命僧伯福砌筑殿前大庭。元泰定四年(1327)春,三门又遭火毁,这是开元寺的第四次火灾。不久僧果昭重修三门,又新建三门外的东西二坊。元至正间禅僧大圭建梦观堂。但都不及僧妙恩时的盛况。此后天灾兵祸接踵而来,泉州开元寺遂由繁盛走向衰落。

元至正十七年(1357)泉州开元寺发生第五次大火,烧毁了甘露戒坛、法堂、檀樾祠、东藏殿。巧合的是,开元寺遭受大火的这一年,也正是泉州外族叛乱开始的一年。⑯ 原来泉州因僻处海隅,非兵家必争之地,故自建治以来很少战乱。中原几次大混战也未波及泉州,南唐攻闽也是出兵建州,留从效同闽国叛将朱文进大战也是在郡城西北四十一都(今泉州河市),泉州本镇终也没有直接受到刀兵之灾。

至正十七年发生的外族叛乱,持续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为时十年,虽然战事发生在惠安、兴化、福州等处,但是叛将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以及那兀纳,都是以泉州为叛乱的大本营,设兵防守,囤聚军需。加以叛军借口“御敌”,大肆掠夺民间,荼毒人民,那元纳甚至使用炮烙酷刑残害百姓,就连遁入空门、律行十戒的僧人也不能幸免这场灾难。叛军把僧人抓去当民夫,充兵丁,挑土筑城,持械戍守。叛军“殴僧如驱羊,寺僧陷于饥懂疲羸”,有的不胜其苦而逃之天天。当时开元寺禅僧大圭写有《僧兵叹》、《筑城曲》、《僧兵守城行》、《贼起》、《哀殍》、《闵农》等诗,反映了僧人受难和人民痛苦的情状。⑰公元1366年元将陈友定擒那元纳,战火就直接烧到泉州了。

“当元之季,饥馑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不振。”泉州陷此10年外族叛乱,经济破坏,生产凋敝,人民饥苦,义兵四起,繁荣兴旺的海港城市从此衰败下去而一蹶不振,泉州开元寺也因此受到摧残而大伤元气,自是开始了由盛到衰的一个大转折。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8)

明代的中兴再竭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早年曾经出家当沙门,故对于佛教很为重视。为了整顿佛教,朝廷采取了许多措施。由于明初国势未定,对于泉州的寺庙一时鞭长莫及。泉州开元寺在元末火灾兵乱中损失惨重,为了恢复寺观,僧人们前续后继,积极重振佛地。洪武元年僧麟祥再建寝堂;洪武八年(1375)僧正映再建双桂堂、檀樾祠、祖师堂,又修三门并东西二坊;洪武二十二年(1389)僧惠远重修紫云大殿,后又修伽蓝祠,建西藏殿;洪武二十六年(1393)僧法超建极乐院;洪武三十年(1397)僧永安募修东塔顶刹。历经30年的修建缮茸,才使开元寺逐渐复苏过来。

明军是在洪武八年(1375)才进入泉州的。直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才任命僧正映住持开元寺。《泉州开元寺志》有这样一段记载:“……会有旨云,泉州开元寺僧临难,选的当人住持,乃阅选(正映)而出。及引见,谕曰:着他去做住持。如今做住持难,善则欺侮你,恶则诽谤你,但清心洁已,长久钦此…”所以僧正映又德号清心洁已,居息处叫“洁已堂”。

僧正映奉敕住持开元寺,于洪武三十一年开堂演法,接着重建甘露戒坛,修西塔心。“不数年百废俱修”,寺观得以恢复。永乐元年(1403)僧正映朝京,僧至昌接任住持,于永乐六年(1408)重修廊庑,廊大露台;永乐八年(1410)又重修禅堂。

从洪武元年至永乐年间的四五十年,是开元寺的中兴时期。怎奈好景不长,厄难又来,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开元寺)禅风不竞,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

中国佛教各家宗派,自唐代大兴以后,把佛教推到一个极盛阶段,到了明代则一落千丈。唯识宗由于它的教义经籍繁琐深奥,一般人不能接受,只传了三四十年便沉寂下去;密宗因其仪轨复杂,修法神秘,也在晚唐走向下坡,到明初被朝廷明令禁绝;华严宗受会昌毁佛打击而一蹶不起;律宗到元末也衰微不振;禅宗虽成为中国化的佛宗而超越诸家之上,但它那种不立文字,不学经典,不行苦修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简易求佛法,却大大破坏了佛教原有的传统,所以禅宗中的僧人很多是不重戒律和佛规的。这种情况,就是造成泉州开元寺在成化、弘治年间“禅风不竞,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的一个原因,以至于在僧正映和僧至昌之后,开元寺竟处在“主席久虚”,无人住持的情况下,有的僧人也就离开开元寺,云散四方,另求法界去了。

诺大一个开元寺落得个“地广人稀”,僧舍佛堂也因无人居住,有的时久倾圮,有的被周围老百姓侵居,有的被“豪右”所夺,“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而守鸡肋者,视为故物”,有一些僧人舍不得离开,便在寺中简陋设场,勉强虔行佛事,“所以经声佛火,不致全销”。难得的是,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还有僧空极建西藏殿,正德年间僧万銮又建伽蓝祠。嘉靖二十七年(1548)太守程秀民捐俸修法堂,使破败寥落的开元寺还有一点生气。但就是这样抱残守缺的现状也保不住,捱到隆庆年间(1567-1572),竟至“老成凋谢,佛宇僧舍,强半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侵及法堂,垂三十年”,差一点把开元寺全部毁掉。

祸福无常,事必有因。本来泉州地区经过元末的外族叛乱,已是大伤元气。到了明朝,兵乱还是不息。“洪武三年(1370)六月,泉州沿海开始受到倭寇骚扰……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到四十五年(1566)的10年中,泉州所属各县先后遭到倭寇不同程度的劫掠。南安、永春、安溪的县城都被倭寇攻陷过。⑱”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

明王朝为了抗御倭寇,一方面加强海禁,一方面调兵剿捕,泉州成了驻兵之地,随军的火药匠、兵器匠也都聚集在泉州。“…兵兴以来,硝冶二匠,以寺为肆……”先是在玄妙观制作火炮兵刃,由于烟火不慎,烧毁玄妙观,死34人。再聚月台寺(即承天寺)山门廊下,也火发廊毁,死20余人。最后迁到开元寺,这时开元寺的庙舍已是不多,如今火药匠、兵器匠又来寺中,“百灶云屯,烬土山积”,金铁锻打之声,响彻日夜。

甘露戒坛、紫云大殿两旁廊庑住满了火药匠、兵器匠的妻儿家眷,寺僧无处可去,起居饮食只得与火药匠、兵器匠挤在一起,每逢圣诞圣节,地方官员冠冕佩玉,来寺朝礼,也只好“侧足伛偻于灶下、尘土之旁,苟且终事,甚非所以妥皇灵而隆巨典也。”万历四年(1576)又药炸火起,督官林才等4人被焚死,幸而全寺僧众拼力扑救,廊庑殿坛才不致全部毁尽。经过这次灾劫,寺僧时有余悸,四邻也惴惴不安,便向官府诉告。官府因火药兵器是剿御倭寇的军需大事,也无可奈何。而火药匠、兵器匠又把开元寺作为存身之处,恋恋不忍离去,所以告官也没有下文。

万历二十二年(1594)耆民陈实、赵用赞等人和开元寺僧通楫、通全等,同去恳请檀樾祠黄守恭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把火药、兵器二匠迁出开元寺。杨乾铭“蒿目疯,毅然独断”,立即下令火药匠和兵器匠迁出开元寺,并把设在开元寺的炉灶、厂舍全部拆除。火药匠和兵器匠被安顿在人烟不交的演武场旗纛庙。不幸冬天又火发,“诸炮焰天,众匠与庙立尽,幸高台陡绝无附,故不延及庐舍……”如果那时火药匠、兵器匠还在开元寺,岂但开元寺全部被毁,就是街肆邻里也要惨遭横祸。

火药匠和兵器匠既迁离开元寺,地方父老和寺僧再恳请黄文炳助修开元寺。黄文炳便“聚族而谋”、“斥财鸠众”。由于开元寺损坏太重,只好选其最急者,“先修祝圣坛场,次及两廊八十余间,后及戒坛、洁己堂、厘弊兴废,象教严然更新。”只有紫云大殿工程浩大,费用浩繁,一时无法修建。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郡侯合肥窦某看到开元寺“陊剥不治,仅弊风雨”,便带头捐资,其他官吏也附从献俸,郡民也随喜响应,紫云大殿才得以重修,“阅八月而工告竣”。经过这两次的修茸,才使开元寺从永乐以来200年的衰败中再度苏醒过来。

万历三十二年(1604)十月间,泉州发生八级大地震,“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镇国塔尖石坠,损扶栏,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又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间,“泉州飓风,飘圮石坊十余,折开元寺两塔顶铜葫芦。”事后,侍郎詹仰庇为主缘,寺僧通全、弘等募缘修缮被地震、飓风损坏的东西塔的顶盖、塔刹等。天启四年(1624)郡宪陈亮采捐金赎回双桂堂。崇祯元年(1628)僧广轮、僧如祐抵南都,恳请通政使周维京为主缘,募得全部藏经回来,藏置在甘露戒坛内。

崇祯五年(1632)僧戒瑝捐衣钵赎回尊胜阁故地,以郡刺史陈桓奎为主缘,重建阁宇。崇祯十年(1637)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把全部木柱换成石柱。郑芝龙又铸供器5件,置在大殿五方佛前。崇祯十二年(1639)僧道昭重建西藏殿,又赎回该院田业,新建弥陀殿。崇祯十四年(1641)僧定募赎十方(禅)地。

在有明一代的270年中,泉州开元寺倒有200年处在灾乱和衰落之中。万历二十二年以后,虽然不断修缮重建,但比之唐、五代至宋所建的120所支院的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已不能尽复旧观。”崇祯十六年僧元贤修《泉州开元寺志》的时候,开元寺仅存紫云大殿、三门、甘露戒坛、东西二塔、檀樾祠、禅堂、法堂等13处建筑,说明随着明朝的气数将尽,开元寺的确是式微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需提及:自唐至宋,官家和檀樾祠施舍给开元寺的田地遍布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仙游、莆田、龙溪、长泰等10个县,共有273顷91亩,数额可谓大矣。但是元季的兵乱、入明的灾劫,使得开元寺几度陷于绝境。为了解决急难,维持寺院和修建之需,除有一部分田地奉例变卖外,有的被官家征去开挖城濠,浚沟筑陂;有的崩陷迷失,化为乌有;有的被巨室大户所占……致使开元寺田产大减,失其5/10。嘉靖年间官府为了抵御倭寇,抽开元寺田亩收成的6/10为军饷,万历时巡抚金学曾更征8/10。后来倭寇平息,军旅也撤,直到崇祯末年,官府加给开元寺的田饷负担,不但没有减免,反而增加。这时寺田只剩下26顷84亩了,比原来减少9/10。寺田大量减少,使寺僧失去生存的基本依恃,这也造成开元寺衰落的一个原因。

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泉自五代之际,腴田多属寺观,民间其下者耳。厥后渐为势佃转相沉匿,寺观反累虚粮,至今数百年来,尚有清查寺田,找价为充饷之用者,余尝奉差稽,溷不可了。朱紫阳簿同安日有诗,‘输尽王租生理微,老僧行乞暮还归。空山日落无钟鼓,惟有虚堂蝙蝠飞。’是知寺僧粮累而贫,宋时已然矣。”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9)

清代的余音尾声⑲

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越过仙霞关进取福建,九月连克兴化、泉州、漳州等郡县。顺治四年八月,郑成功与郑鸿逵会师桃花山,围攻泉州,不克。自此,郑成功义军占据厦门等岛以为反清基地。在闽南曾与清兵数战。泉州也笼罩着战争的气氛。这时城内人口由明初的三万降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明季就已衰微的开元寺,此时仍是香火冷落。另外,清初虽然对于寺庙僧尼有所限制,但不限制佛教的活动⑳。

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发愿信仰佛教,经常召见名僧问佛法大意,十七年(1660)竟然削发要出家。由于皇帝与佛结缘,也是对佛教的一种支持。至康熙元年(1662)福州鼓山为霖大师来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说法,为四众开戒,看到甘露戒坛“栋宇倾”,“乃谋改作……而工费浩繁,淹积岁月。”㉑到康熙五年才重建完成。嘉庆十年(1805)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来泉执事,见万历年间重修的开元寺,经200年风霜雨露,又是“殿宇朽损,垣多坍塌”,便带头捐俸,推及郡令长官施资共助,使大殿、拜亭焕然一新。㉒这是开元寺在封建主义时代的最后一次修建了。

道光以后,清王朝政治腐败,国势衰弱,对外妥协,苟且求安,在佛教方面由于乾隆年间一反清初政策,滥发度牒,致使出家人数大增,寺庙僧尼窳滥,律行松弛,佛法奄奄。虽然还有许多信徒、居士企图大量校刻佛经来振兴佛教,但是由于世界形势的急变,十九世纪的欧洲、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都已进入了向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阶段,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所攻破,中国开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时期,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技术也大量涌进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影响很大,就是佛教也挡不住这股潮流的冲击。从此,佛教在中国的地位(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就不像以往那样重要了。同全国其他地方的寺庙一样,泉州开元寺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走完了自身发展的途程,将以另一种意义,贡献给新的时代了。㉓

纵观泉州开元寺在1200余年的历史中,饱经沧桑,迭遭劫难。虽然它幸免一次毁佛打击,平安度过3次改朝换代,但却陷于10年外族叛乱,受到多次兵燹之累,遭到大小6次火灾,佛宇僧舍被侵占,寺庙田产尽丧失,数度衰竭不振,又数度振兴恢复,仅紫云大殿和甘露戒坛先后5次重建,东西二塔也由木易砖而石,并多次修缮。其它院堂或修或废自不必说。如今为我们留下的紫云大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三门等等主要建筑,虽已不是唐代的原貌,但也是宋以后的杰作。这群建筑雄伟庄严,独具风格,匠艺之精,叹为观止。它们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说来是得力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扶植,就是寺僧的经营也要有统治者的支持。

开元寺本身的兴衰,说明了佛教如果没有统治阶级作支柱,是很难存在和发展的。同样,事实也告诉我们,历代的统治阶级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才崇佛结缘,大修功德的。实际上无论是雄伟的紫云大殿也好,肃穆的甘露戒坛也好,巧夺天工的东西塔也好,开元寺的每一块石,每一片瓦,每一尊佛像,每一件法器,无不都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这群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匠师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巧,生动体现了“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㉔这个真理。

人们来到开元寺,不只是瞻仰它的雄伟风采,也不只是吊古怀远,也不仅是忏经礼佛,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为我们创造了如此精美的文化遗产而表示无限的敬意。这些文物古迹,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光华,无论是从历史、科学、艺术、宗教和建筑的哪个方面来说,它都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学习知识的珍贵范本。

(本文资料来源主要是《泉州开元寺志》和《泉州府志》,凡文中引用此二书章句处,均加引号,但不另作标注。)

注释:

①文中的小标题都是指泉州开元寺而言。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116页。

③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④郭朋《隋唐佛教》(未定稿)第297页。

⑤同上,第173页。

⑥同上,第305页。

⑦阅《泉州开元寺志》发现从公元738年到841年这100余年间没有关于泉州开元寺情况的记载。

⑧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

⑨张遵骝《隋唐五代佛教大事年表》。

⑩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414页。

⑪黄巢起义时,王审知、王审邦与兄王潮随王绪义军入闽。不久王氏兄弟与刘行全擒捉王绪,王潮被推为将军,占领福建。乾宁四年王潮病卒,由王审知执权。

⑫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于1982年在泉州开元寺发现。

⑬此金银大藏经残页尚收藏在泉州开元寺藏经阁内。

⑭五代后周世宗柴荣(955-960)为抑制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凡30360所,僧尼61200人,还俗者不知具体数字。当时泉州已归属南唐,开元寺未被波及。

⑮僧录,功德司中管理僧尼寺庙的高级僧官。

⑯关于外族乱事,有朱维干《元末蹂躏兴泉的亦思法杭兵乱》(载《泉州文史》第一期)和庄为玑《元末外族叛乱与泉州港的衰落》(载《泉州文史》第四期),二文叙述详尽。

⑰见释大圭《梦观录》。

⑱引沈玉水《明、清泉州港海外交通贸易衰落原因初探》(载《泉州文史》第四期)中语。

⑲有关泉州开元寺在清代的情况由于资料欠缺只得从略。

⑳据《中国佛教》一,第122页《清代佛教》:“清初对于寺庙僧尼悉有限制。顺治二年(1645)禁止京城内外擅造寺庙佛像,……已有寺庙佛像亦不许私自拆毁,也不许私度僧尼。对于僧道,一律官给度牒。”

㉑见《重建甘露戒坛碑记》。碑在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内。

㉒见《重建开元寺碑记》。碑在泉州开元寺大石庭内。

㉓关于泉州开元寺在民国时代的情况,有王洪涛《解放前泉州文物的散失和破坏》一文(载《泉州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叙述详尽。本文主要以开元寺在封建时代的发展兴衰为断限,故对民国部分不擬赘复。

㉔《毛泽东选集》第39页。

(《泉州文史》第八期1983年12月)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王寒枫文史类稿》

泉州开元寺多久历史了(泉州开元寺兴衰初谈)(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