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前一句,说出了吃饭和人生存有非常大的关系,想想也对,人吃饭就是为了生存,只有生存好了,才有余力干其他事情——学习、生活、上班、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干这些事都是要在生存为前提才可以。

后一句“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法”,则表明了生存与吃饭的关系,生存在前,吃饭在后。当生存在前时,说明我们已经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所以,生存之后不该只考虑吃饭。

我们是要生存,依靠食物的生存是为了延续生命,依靠生存去生存,不止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是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1)

有意义的事情很多,能影响到别人,通过自己好的行为举止,让大家效仿你去这么做,这自然是一种好的导向和好的意义,纵使不能影响很多人跟随你,但至少可以影响你身边的一部分人,小到家庭成员之间,再往外伸缩一点,可以触摸到朋友圈这个层面,影响你的朋友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事情。你影响朋友,朋友影响朋友,最终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其作用不可忽视。

0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不应该过分注重饮食和住所

孔子说:“君子对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吃饱就行了,对于住处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可以了”。

所谓“君子”,就是指德才出众的人,然而在古时也有指地位高的人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出自《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知道了出处,还得要看看与君子相邻的一些人物也可以称之为圣贤、圣人。而与君子不太相干的人称之为强盗、小人。

你看,做君子是很难的。君子在中间,左边是强盗、小人,右边是圣贤、圣人。不管走那一边,都是在一念之间,所以说君子是很难当的。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2)

但君子还是有些明显的特征供我们参考。这些特征分别是:“只要吃饱、只要安全”。按照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应该过分注重饮食,只要吃饱就可以了。

虽说只是这一句话,但里面包含了许许多多的隐含的信息。不过分注重饮食是告诉我们,饮食要平衡,不应有侧重性的偏好。然而吃饱就有很大的学问了,吃饱不是吃的很饱,而是适合而知,感觉不到饥饿就可以了。

吃饭七分饱也是对“只要吃饱”就可以的隐含表达,七分饱对人的活动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七分饱可以有效减轻我们胃部的压力,有助于更快消化,饭后工作,干活,也有精神。但与之相对的吃太饱,只会让我们更加偏向于休息,因为腹部受到压力,蹲下去很难受,更别提上班干活了,因此会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这部分“没有用”的食物。

每个人都有一段饥饿或吃太饱的经历,然而我们下次的侧重点依然是“适合而知”,要记得孔子说过一句话“只要吃饱就可以了”。

只要安全是告诉我们不应对住所有过分的要求。虽然说整洁干净会带给我们舒适的环境,同样的,整洁环境是需要人付出精力去维持的,维持的背后需要有一个人每天为你操心,这就是整洁环境的代价,此代价对有些人来说,是比较昂贵的,但对有些人而言,此代价花的值。

对于住所有过分的要求,也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把时间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真正用到时间的地方反而用不上的时候,时间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本来原有的时间可以令你在这段时间做出更有价值的事情,然而你却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本是安全而心里担忧的住所问题上。

这就是多了一份忧虑,会多一份操心,多一份操心,少一份时间。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3)

所以说,教育家孔子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知道吃太饱不好,知道人对住所物质等需求太过注重的话,很容易偏离君子的轨道,君子的这条轨道非常滑,一不小心就滑出去了,但想要滑回来,却是难上加难。

0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说话谨慎点,靠近贤德之人,也是好学

伟大教育家孔子又说了:“做事要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孔子说了很多,我们做到的太让孔子先生失望了,所以,通过阅读孔子先生所说的语录,虽不能做,但可铭记于心,虽不能尽力而为,也要尽心而为。

孔子说了,做事要勤快,说话要小心。我们不难在生活中碰到与孔子先生所说之语相违背的话,就是话说的非常多,就是不干实事,说的不着边际,眼花缭乱,就是不肯干一点事情,所谓话多了就成了“话痨”,废话多了,就成了“废了的话痨”。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4)

然而和孔子先生所说之语相近的一部分人,他们少言寡语,做事很勤快,通常会带来一部分的有色眼镜,他就看不惯你干事又多,又不爱说话的这个样子,所以,做事勤快,少言寡语并非一件好事。

所以,结合现在的生活,我们更要注重做事勤,话要准。做事要勤快一点,但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所以说,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做事勤、话要准”作为前提之后,我们应该开始思考孔子先生所说的第二句话了,要向贤德之人靠近从而匡正自己,这也是一种好学。

我们有时候很努力的向“君子”这一类标准出发,开始修身养性,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的语气等等一系列自己能想到的事情,可还是免不了迷茫,迷茫之际,孔子先生给我们支招了,要靠近贤德之人,匡正自己,我们看不到贤德的标准,但是可以看到有贤德的人,通过看到来纠正自己一些不当的行为,通过纠正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类学习也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法,即向高人讨教了方法,又看到高人是如何做的,这不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另一种说法。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5)

孔子所言皆为个人修养身心,所以,看古言而正如今之行为,是我们现在的人要学习的地方。

结语:且看“好学之人”,何之谓“好学”:

然而明代张居正对这一段语录有独特的见解:“夫志向已是精专,功夫已是切实,而又加以谦抑之心,常存不足之虑,盖真见夫义理之无穷,学问之有趣,其心欣慕爱乐,有不能自己者,这才是好学的人,所以说可谓好学也已”。

张居正先生对好学也作了一番解释,所谓好学首先有个鲜明的目标,其次还要有一种向古之圣贤看齐的决心,其次还要有谦虚的心态,而后要经常反思的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还要喜爱并追求真理之路,因为“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从中发现乐趣,而后才能从乐趣让自己乐儿不疲,然而做到这三点,才能算作是“好学之人”。

简单一点“好学之人”在孔子眼中是:不过分重视饮食、住所,还要做事勤,慎言,还要靠近贤德之人学习,这也谓“好学之人”。

好学之人先要有贤德之心,然后有了张居正先生眼里的好学:要有目标,要有对象,要有决心,还要“三思”,然后从学习中发现乐趣,而后不疲,也谓“好学之人也”。

这就有了现在的“有德有才”的人才标准了,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人才,所谓人才,就是通过好的言行举止高效的做好事。

论语十二章做人要将心比己(做个有涵养的人)(6)

“慎言则自安”这又是另一个处世的大智慧,各位,拿起自己的锦囊袋,把这句话好好绑住,必要时刻就是“锦囊妙计”。一个人的言行不可以太草率,如果一个领导这样,就会失去对他忠心的员工;如果我们普通人这样轻言草率,就会失去可靠的朋友。然而在经济发达、言论自由的今天,“慎言”是一种稀有而奢侈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知足常乐,慎言自安”,做个有涵养的人。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