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

——那我还学个der?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经历艺考“摧残”的从艺人员,听到这种说法我非常想骂人。

我们这么辛苦地学画,这么辛苦地考学......

你跟我说,没学过画的人画画更有感觉?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1)

前几天刚写过一篇关于美术的固有认知,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认知误区。

心平气和地想想,这些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为了学会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我用了一辈子”。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2)

《梦》毕加索 1932年

当然这句话中包含了大师自谦的成分,他希望通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毕竟在少年时期就已经画出了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3)

《科学与慈善》 毕加索 1897年

难道小孩子们真的会比我们这些美术生画得好吗?

认真反思一下,可能这种“好”与我们平日里所谓的“画得好”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学长曾经兼职教小朋友们画画,见过他们认真画画时画出来的那些自然、真诚且充满“灵气”的画面,当时看到竟然十分感动。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4)

QQ邮箱登录页的插画,初次见到的时候确实被惊艳到

有趣的是,我曾经也尝试学习他们画画,想要模仿他们,试图画出他们的画面所传达给观者的感受,却怎么都学不会,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味儿”。

那种画里行间的天真烂漫是我们怎么学都学不来,甚至越学越觉得虚伪。

现在回想起来,或许就是这种弥漫在画里的天真烂漫、这种自然和真诚、这种“灵气”、这种打动人内心的“感觉”,就是让观者认为会画画的人所不具备的“艺术感”,也是毕加索终生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的真谛所在吧。

想到这些的时候,不禁又想起了最近与学国画的同学交流时学到的新鲜说法:气韵生动。

这是一个国画术语,是国画中用来形容绘画水平非常高的作品,高到在画中可以感觉到人与物的精气神。

当时听起来觉得挺高大上的,但是有点玄乎。不过现在结合着孩子们的画,似乎有点明白了。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5)

某儿童绘画培训机构作品展现页

据说元朝画家倪瓒,形容自己的作品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就是说自己的画就是随便画画,不是认真刻苦的,像不像都不要紧。

没学过美术的人画画怎么样(不学美术的人画画更有艺术感)(6)

《雨后空林图》 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感觉这种状态就很像不会画画的人画画的状态了。心情放松,没有压力作画,画好画坏也无所谓,自己高兴就行了,这种放松的状态画画,当然在付出了足够的心血和热情之后,也画出非常完美的作品。

可是想想我们学画的状态,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学习,我们要考学,我们要毕业,我们没有小朋友的闲情与天真,我们不能但求形似……

可是这好像也不是我们画得比不会画画的人差的理由。

毕加索也曾努力画画,画画是他的事业、他的人生,他也不像小朋友一样单纯天真……可是最后却在追寻返璞归真,他晚期的作品就像孩子的作品一样纯粹无邪。

毕加索为什么会有这种对儿童一样的、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天真的追求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画得像儿童的作品一样呢?

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有一些领会,似乎有一些明白为什么大师会有这样的追求。

因为学画越久,学会的画画技巧越多,越不能离开技巧,慢慢陷入自己所学技巧的“牢笼”之中,出不去了,甚至形成了一种不能打破固定的形式。

这就像古时候,文人会把画家分成两种,一种是只会画画技术的匠人画家,叫做“行家”;一种是不仅会画画,而且诗词歌赋都能来一点的,画画比较随意的文人画家,称为“利家”。

利家的追求——平淡天真,很像毕加索追求像儿童画画一样。

这样看来,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可能只是一个比喻,比喻我们要简简单单地画画,不要被所学画画的技巧束缚。要像一个没有学过画画的人那样去画画,回归画画的本质,所谓“不忘初心”。

我们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学画画?学着学着,就忘记了。忘记了开始学画画的时候那种开心愉悦;忘记了画画一开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忘记了学画画的技巧是为了更开心地画画……

除了艺考,除了毕业,除了文凭,我们是不是还要为了自己画画呢?单纯地因为自己开心,所以画画;因为自己想画画,所以画画。不要管它黑白灰,不要管它动态比例,不要管它固有色,我想到是怎样就画怎样,我看到是怎样就画怎样,我觉得怎样漂亮就怎样画……

写下这些有点像鸡汤的文字,希望学艺术的我们,也能够时不时地停下脚步,为自己在考试之外空间,创造快乐、探寻喘息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