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修掌握的词

一望无际 家景 供品 祭器

讲究 盼望 厨房 项圈 刺猬

伶俐 经历 潮汛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幽雅 

错综 萍藻 荡漾 解散 融合

退缩  参差  瘦削  浮动

瞬间  骤然  陡然  凌乱

二、多音字

正(zhèng)在 正(zhēng)月

仿佛(fú) 神佛(fó)

供(gòng)品 提供(gōng)

畜(chù)生 畜(xù)牧业

三、近义词:

家景~家境  祭祀~祭拜 恍然大悟~幡然醒悟

郑重~慎重  熟识~熟悉  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无端~无故  伶俐~灵活  感激~感动  永远~永久 

希奇~罕见  无穷无尽~层出不穷   幽雅~优美 

预告~预报  昏沉~迷糊 解散~遣散  融合~交融 

错综~交错  退缩~畏缩  参差~凌乱  瘦削~瘦弱 

浮动~漂浮  瞬间~霎时 骤然~突然 去世~逝世

陡然~猛然  凝视~注视  追悼~悼念  惊异~诧异  

爱戴~拥戴  羞愧~惭愧  悔恨~后悔   到处~处处

伟大~雄伟 情愿~甘愿  摔垮~摔坏 记住~铭记

四、反义词

郑重→轻率 熟识→陌生  高兴→沮丧 永远→暂时

伶俐→笨拙  新鲜→陈旧  危险→安全  俯→仰 

希奇→普遍  无穷无尽→山穷水尽  昏沉→清楚 

 解散→集合  融合→分离 退缩→扩张  痛苦→幸福 

瘦削→肥胖  凌乱→整齐  昏暗→明亮  枯瘦→丰满 

紧张→镇静  难受→舒服  深奥→浅显  伟大→渺小 

慈祥→凶狠  团聚→分离  活→死 

五、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

黑洞洞 胖乎乎 金灿灿 黑黝黝 亮晶晶 

②【ABCB式词语】:

一动不动  一了百了 百战百胜 应有尽有 

③【AABB式词语】:

马马虎虎 来来往往 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④【ABAC式词语】:

又高又直 又扁又平 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无声无息 

⑤【含有数字的成语】:

一望无际 三三两两 四分五裂 五湖四海 

⑥【量词】:

一轮圆月 一柄钢叉 一顶小毡帽 

一块空地 一条皱纹

⑦【修饰词】:

金黄的圆月 碧绿的西瓜 五色的贝壳 

囫囵吞枣地看 微弱的光 饱经风霜的脸 

⑧【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六、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把猹比作小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猹的凶猛。 

(2)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这句话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云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事中人和事的美丽。 

2.排比句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句中的“见不到、听不到、得不到”三个分句,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失去伯父的痛心和怀念。 

(2)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句中的“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三个分句,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强烈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 

3.精彩句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的美丽景象,为描写少年闰土做好了铺垫。

(2)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勾画出了闰土的脸色、脸形、头上的小毡帽、颈上的银项圈,把他那健康、朴实、天真、可爱的样子更加完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4.含义深刻的句子

(1)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闰土知道的稀奇事很多,“我”和“我”以往的朋友都不知道,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而“我”和“我”的朋友——这些有钱人家的少爷,过着不劳而食的生活,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这里用对比突出了“我们”与闰土的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 

(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在“昏沉的夜”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的故事”的发生。“好的故事”只能在梦境中可以看到,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决心要同“昏沉的夜”进行坚持不懈的顽强抗争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理想的强烈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 

七、理解课文

24《少年闰土》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1)

本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警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25《好的故事》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2)

鲁迅运用了画家的手法,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充满了对于故乡美丽风景的怀念与向往和对于这景物所象征的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世界的憧憬。他把“我”坐在小船里打桨的时候,流动的水里的“一丈红”和其他事物,在水面上所呈现倒影的铺展与碎散,描写的尤其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突出了“故事”的美的特质。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3)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27《有的人》

二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知识梳理)(4)

这首诗不只是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语文园地八

【日积月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学界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理解:

1、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么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2、 这是鲁迅对那个黑暗的社会的彷徨和对新的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形态的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用走路做比喻,形容尽管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实现一个理想社会(当时还没有典型的新型社会的模式)但是只要大家努力去探索开拓就一定能实现。

3、中国与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中国想要发展,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就是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就是民族魂。只有民族魂发扬起来,民族才能站立起来,国家才能发展。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拓展,鲁迅的其他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六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