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文学

文/大海

济宁凤凰台碑文拓片(重建四照楼记碑文考释)(1)

距山东茌平县西十五公里处,有个县城叫博平,古称博陵。博平县城中有座鼓楼,始建于北宋年间,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建。鼓楼又称“四照楼”“清照楼”,本地人后称“古楼”。楼身高九丈九,占地亩余,位于博平十字街中心,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四柱擎天,飞檐悬铃,斗拱三层,楼下四通八达,可行车马。古楼每层四面皆为窗棂,窗开可观全城盛景,东面有莲池畔的文庙、西戏楼、南戏楼、北门的真武庙、四门箭楼均历历在目,晴天日在楼顶层还能看到泰山的轮廓。古楼沐雨临风逾千年,矗空城中,堪称博平一景。

据记载,古楼二层四面有清末举人曹连枝书写的匾额,匾额东为“云连海岱”、北面“文光射斗”、西面“秋高延爽”、南面“清照楼”。博平人以古楼为界,划分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博平人历来有古楼情结,我曾在博平东街居住多年,古楼在博平人心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气磅礴的古楼,见证了古今博平百年的兴衰。

清乾隆二十三年重建四照楼碑身,若干年后被贤德之人发现,碑身破坏严重,被村民在碑身上打了九个眼,安放抽水机浇地当了底座。后被博平镇政府,安放于仰山书院碑廊,才得以妥善保护。现整理碑文如下,不妥之处请海涵!

原文如下(括号内字为编者所加,□为缺字):

重建四照樓記

博城四達之衢,建有(四照楼),自景祐初,徙治寬河镇者,六百馀年,而坊之建也莫考,(安之若)然(亦)古矣。東北舆聖廟鼎峙,屹若文峯,□□□□□新毀,相繼不知其幾倾,復棟抵懷崩,覆壓是舊葺□□□岌岌乎,勢不可缓,然土, 需費殆不賢余以□□□□(缺27个字)

諄諄焉,欲為之,更圃永!多及河工力後,匆匆(與乾隆)丁丑冬,舆衆議共勷,厥舉衆莫不歡且從,自戊寅(始)歷(經年馀)工竣,制因舊趾,曡飛閣煥彩,乃中像。

文昌宫座以爲士人瞻拜之,登其上,豁然怡然,如置身霄漢,俯視一切。齊魯燕趙之墟,萃於一掬,(岱)峯之翠黛若屏。顧博壤咫(尺)之遺績,朝則禹堤春樹,暮則重耳荒臺,無不歷歷可指,其足以發人俯仰,高深無窮之思,凴弔於足,吾邑風雅君子其临斯樓而藉以敷,抒其性情之靈也多矣,抑餘猶有進。昔范文正自秀(才)時即有天下大志。当先天下而忧,後天下而樂,(顧風雅)君子之登斯樓者,共矢文正雅懷,則擴開萬古,心胸何辜,(不)可為藝苑儒林,必为偉人。以此仰希文先(生志,文正)公之德业,烏龙江之直声,浚先辉映,斯不負斯樓之(重建)也夫。

文林郎知博平縣事 鄭璽

脩識郎博平縣儒學教諭邱日時

脩識郎博平縣儒學訓導常倬

登仕郎博平縣典史隋帶加二級記大功一次,盧士振

鄉耆焦魁旺  謝貞元

縣學生李□□□額

督工 □□鵬 謝緒庠生  王廷□

增生袁廷耀 廩生 劉濟 庠生 張□□

乾隆二十三年歲次戊寅陽春月

考释如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谥号文正,人称范文正公。

乌从善,字汝登,号龙江。嘉靖甲辰科秦鸣雷榜进士,由太常寺博士历刑科给事中、礼科右、户科左、兵科都给事中,兼操练团营,终礼科都给事中。碑文中说的乌龙江之直声,说的就是乌从善先贤。乌从善之直声,在明史录中也有记载,为救忠臣冒死进谏。“嘉靖二十九年丁亥(八月二十六日),世宗杀兵部尚书丁汝夔、侍郎杨守谦。丁汝夔仍枭示,妻流三千里,子充鉄岭卫军,以刑部侍郎彭黯、左都御史屠侨、大理寺卿沈良才议狱迟缓,各杖四十,降级五等,刑科给事中张侃、杜汝桢、乌从善违旨覆奏,各杖五十,侃仍黜为民”。

博平古楼的东南角有城隍庙,据传始建于宋,后荒废。嘉靖年重修,后历经沧桑又荒废。据光绪博平县续志记载,光绪十六年知县金熙彬率士民重修,工未竣。光绪二十二年知县李維諴集疑脩竣。

博平城隍庙有博陵先贤乌从善写的重修城隍庙记为证。

附:

烏從善先賢撰《重修城隍廟記》

古者建國設都,必依山川之險以為固。其在平地,無險可恃,則壘土筑城以象山,掘地浚隍以象川。此城隍之所由名,而保障捍衛之功赖之然。所以斡旋化機而陰翊顯應者,必有神焉。凭之此廟祀之所由興也。歷考载籍祠宇之建,始於唐,盛於宋,然尚未遍於天下。迨我明太祖高皇帝混一區宇,斟酌祀典,革去瀆亂,惟是城隍之神。自京都下暨郡邑,各建廟以祀之,豈非以其功德及民不得不重者歟?吾邑治之東南,舊有城隍廟,歲久圮壤,弗稱瞻仰。邑人久議修葺,以時歉財詘未舉。嘉靖癸卯,邑侯翟公,期年政成於時,時和歲豐,民有馀積,咸愿致力於廟,乃相率以修廟,諸侯曰:“時和歲豐,神之賜也,修廟崇祀,禮固應然,爾往興作,吾其助成爾民”。於是喧傳兢勸,捐資资如流。侯亦因事區畫,金谷沓来,乃庀材鳩,卜曰告神,撤故而新之。始事於歲之夏,再逾歲而傑搆鼎峙。凡正殿後寝,回廊翼宇, 樓亭門屏,墙垣階砌,俱焕然改觀。其像飾從衛, 儀仗器具,視昔整麗加倍,赫赫奕奕,足以安神靈而答昭貺矣。落成之明年,僉謀礱石紀績。值翟侯以遷秩去,石具未勒,遂致因循。丙辰春,蘇涯劉侯繼莅吾邑,謁祀之后,念兹修建,謂不可泯没,乃召先日倡率之人,俾終其事。而耆老劉顯宗辈托庠友馮訓,恳予作記。予惟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其理本一,其機相通者也。予不佞,因記修廟之由,并著其說。

载道光十一年(1831)《博平縣志·卷五》

茌平区政协刘本科主任主编的《茌平上下五千年》上卷一七一页记载:

博平城隍庙,在县治东南隅,有正殿、有退殿、有夹室、有两廊、有钟楼、有仪门,仪门之右有土地祠,其前有大门,大门外有坊表。创于宋元和初者,邑人刘寘记。葺于元元贞间者,翰林学士王之纲记。至明嘉靖间,门殿廊庑屡倾颓,相继重修而为之记者,则邑人都给事中乌从善,监察御史邱文学也。至万历四年十二月,正殿灾,经营累岁始告成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