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毗陵百色之油条 ——

(张戬炜)

老饭庄的奇闻异事传说 老常州谈资之油煠鬼(1)

常州人的早餐,常见的是油条、麻糕、豆腐汤。油条据说是常州的邻居杭州人发明的,说杭州人都爱大宋,秦桧杀了岳飞,他们不服,用面粉捏了秦桧夫妇的人像,放到油锅里炸,起名叫“油炸桧”。此事被秦总理知道了,派警察来查,聪明的杭州人就改了一个字,叫“油炸烩”。

演义讲多了,就变成历史事实了。实际上,后世看到的岳飞的史料,都是他孙子岳珂编纂的。岳飞案平反后,岳珂官场得意,做到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这么大的官,编资料这事,不是难事。

譬如“油炸烩”。这种食品,与秦桧还真没有关系。说一件趣事——苏东坡骑马吃油条。

东坡谪居黄州五年,突然喜讯传来,官升三级,奉旨进京。过了黄河到一个叫王家营的地方,看地名就是一个乡下土村,一个路边摊,风尘之中正在炸油条。馋不胜馋,没有下马就伸手取一根大嚼起来。路人与同行者见后无不大笑,认为东坡有失官仪。东坡说,十六年没见此货,我实在狂喜。

此说载康熙朝江西按察使刘廷玑著《在园杂志》——东坡云,谪居黄州五年,今日北行……至王家营,见草棚下挂油煠鬼数枚。制以盐水和面,扭作两股如粗绳,长五六寸,于热油中煠成黄色,味颇佳,俗名油煠鬼。予即于马上取一枚啖之,路人及同行者无不匿笑,意以为如此鞍马仪从而乃自取自啖此物耶。殊不知予离京城赴浙省今十六年矣,一见河北风味不觉狂喜,不能自持。

老饭庄的奇闻异事传说 老常州谈资之油煠鬼(2)

东坡吃油条,写作“油煠鬼”。煠,是“炸”的异体字。油条为什么叫“油炸鬼”,传说,最早的油条不是两根面条绞在一起炸的,是捏住两根面条的一头,放入油锅,然后松手。这样炸出来的油条,一头粘连,一头两条分开,像两条腿伸开一样。只是没有上半身,不像人,像地狱里被锯断后下油锅的鬼,所以叫“油炸鬼”。

老饭庄的奇闻异事传说 老常州谈资之油煠鬼(3)

汉族人讲究“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一旦与外族发生战争,不管打得过、打不过,主战的一定青史留名。秦桧主和,还杀了主战的大将,肯定是要下地狱入油锅的。可当时秦大人贵为总理,人们一时下不了手,怎么办,把“鬼”换成谐音字“桧”,天天让他在油锅里打滚。于是人心大喜,流传后世,以作为警戒。

南宋时杭州人吃的油条是不是只捏一头、两腿分开作鬼怪状,目前无法确定。能确定的是,比秦桧大53岁的苏东坡,在王家营吃的油条,已经是“扭作两股如粗绳,长五六寸,于热油中煠成黄色”的了,想来秦桧当政时期,杭州的油煠鬼,或曰油炸桧,应该是两根绞在一起炸,怎么也不像半截鬼了。把“油炸鬼”说成是“油炸桧”,应该是后世民间好事者口头演义,当不得史料的。且有史料称,油煠鬼另有名字叫“寒具”,历史可追到北魏《齐民要术》。更有追到春秋时的“粔籹”。油炸桧之说,在这样的史料面前,有点滑稽。

现在的油条,一定是两根面条绞在一起下油锅。可油条为什么一定要两条面绞在一起呢?伟大聪慧的劳动人民在油煠地狱半截子鬼的过程中发现,油条单根油炸,面芯还没有炸开,表面就定型了。如此,油条炸得不是很松脆,口感不佳。两根粘在一起的,入油锅后,粘接部位接触不到油,在高温中会不断膨胀,让油条变得酥松香脆,令人垂涎三尺。因此,也不管油炸后像不像鬼了,口感第一,索性就两根绞在一起下油锅。

油条的好吃与否,核心技术在油炸的时间。一般食品要好吃,一定要取其鲜嫩,扬州女儿“豆蔻梢头二月初”,讲的就是一个“嫩”字。然油条不能像扬州女儿,一定要老。当然,老,要有一个尺度,老油条在汉语里是贬义词,说明不讨人喜欢。油条的的“老”,应该是徐娘半老的“老”。这种“老”,是眉角眼梢风情万种、行动举止仪态万方、无言有语灵犀一点的成熟女子,恰到好处地出现在需要出现的时间,方可抚慰嗷嗷待哺的清晨寂寞空虚的肠胃。

需要强调的是,油条要趁热吃。冷油条,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老是老,但不解风情、难通灵犀。油条不能压扁了吃。油条压扁,类似女子蓬头垢面、不事修饰,风韵顿失。刚出油锅的、达到“徐娘半老”境界的油条,才是真正的尤物。而且,于一根热油条而言,最勾魂摄魄的,还不是油条,是蓬松的油条里所包含的热的空气。一口热油条咬下去,热腾腾且略有烫感的、充满油脂香气的、如冬日阳光般熙和的热气,同时在口腔与鼻腔弥漫,并如柔软的手掌直接抚慰饿胃时,油条的价值才能得到全面的展示与充分的体现。

老饭庄的奇闻异事传说 老常州谈资之油煠鬼(4)

张爱玲嫌周作人谈美食,写来写去都是故乡绍兴的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似乎也没什么特色。于是愤而命笔,写起美食来。写面包、写鹅肠、写牛排、写火腿、写美国吃的、写法国吃的、写意大利吃的,等等,等等。后来这个洋派小资作家也写故乡食物了,且居然说:“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可见,再洋派的小姐,胃,还是中国的。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