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场历经“风雨”的旅途,即使成年人也会滋生悲伤的情绪,更何况孩子呢,他们能够经得起生活磨砺的考验吗?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个小视频:▼

山东烟台,一位爸爸带着4岁的儿子乘坐高铁,偶遇一名离家出走的女孩,乘警正在帮其回家。爸爸问儿子:你长大了会不会像那个姐姐一样离家出走?儿子说:不会。妈妈没在(注:因病离世),就是我陪着你。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1)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2)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3)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4)

图片为视频截图

网友们看过视频后泪目了,没想到这个男孩子小小年纪却如此善解人意,他的回答不仅温暖了爸爸,还深深触动了网友的内心。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家庭、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可能遭遇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该怎么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把悲伤转换成积极的情绪呢?

1

理解悲伤才能接纳悲伤

有一个成语叫“伤春悲秋”,来形容人的多愁善感。悲伤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人们在面对失去时会有的沮丧、失望、气馁、孤独等情绪体验。

这里所说的失去包括多个方面,不仅包括生命的逝去,还有失去安全感、快乐、积极性等等。而且,悲伤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比如下雨天孩子无法去游乐场而唉声叹气,就是对内心失望情绪的一种外在表达;但是,强烈和持续的悲痛则可能令孩子感到无助,甚至引发抑郁。▼

最近有件事冲上热搜,河南郑州一名4岁大的孩子,因听到父母讨论家中出现了变故,很是担心,又不敢说出来让父母徒增烦恼,就一直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变得沉闷不与人交流,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孩子患上了抑郁症。为了打开孩子的心结,医生教家长上演了一出事情快解决的戏码,没想到孩子得知后心情逐渐放松,性格也逐渐开朗。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5)

图片为网络截图

从以上两个4岁孩子的案例可以看出,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悲伤,接纳悲伤,最后走出悲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也证明,四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死亡”的概念,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因为“一知半解”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孩子的情感体验越来越细致,开始懂得隐藏某些情绪了,这都要求家长及时发现和疏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就像文章开头高铁上的这个孩子,虽然只有4岁却已经历生死离别,但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个乐观向上的“小暖男”、“小男子汉”,因为爸爸一直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妈妈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思念妈妈的时候,对着天上的星星喊,妈妈我想你了。只要天上的星星眨眨眼,就是妈妈听见了在回应你。

爸爸采用的是直面人生苦难的积极教育方式,并且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特点,他把妈妈的离去比作星星升入夜空,用比拟的方法向孩了解释“死亡”,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孩子把对妈妈的思念寄托在“星星妈妈”身上,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星星妈妈”进行互动,避免了因为妈妈离去引发的持续伤痛。

然而,很多家长有一个比较传统的认知,如果家中出现变故,最好先隐瞒孩子,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太脆弱,等到未来他长大了、懂事了、坚强了再告诉他,孩子更易接受。但其实这个教育方式在当下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忽视、回避或掩盖悲伤的感受是无效的,只会让敏感的孩子捕捉到家长的紧张不安,不敢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6)

2

理清情绪有助释放悲伤

日常引发孩子悲伤情绪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前面所讨论的亲人离世,还有朋友分别,学习困境,被老师批评,被父母责骂,以及社交问题等等。

我再举一个身边孩子的例子,虽然这样的情形并不会出现在每位孩子身上,但仍希望家长们引以为戒。▼

一个孩子10岁了,读四年级,几次小考都不及格,被班里同学嘲笑说真笨,回到家里伤心哭泣。

家长向我吐槽孩子“没本事”,像个“软柿子”任人欺负也不敢反击,在家里“哭有何用”呢?我从家长眼睛里读到的全是“恨铁不成钢”的不甘,丝毫没有对孩子的理解与共情;而且我认为她对孩子“贬损式”的评判,更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所以先与她讨论了两个问题。

01

伤心哭泣真的没用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管是偶尔被人取笑,还是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嘲弄,对身心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哭泣是孩子正常的身体反应,是释放悲伤的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种必要的心理保护措施。

02

不当面回击就是软弱吗?

我们现在出门戴口罩,是对外界病毒细菌的主动隔离,同理,势单力薄的孩子面对冲突不做当面回击,选择冷处理,或者自我想象欢乐的场景转移注意力,也是对负面情绪的主动隔离。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是调整情绪策略能力进步的一种体现。

所以,家长讽刺孩子胆小,甚至呵斥孩子骂回去,打回去,或者不顾孩子情绪、想法而急于找老师要求惩罚对方“问题孩子”,则可能会让局面变得糟糕。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步,帮助孩子理清情绪。尝试让孩子去描述情绪,看清楚自己是因何而悲伤,家长在情感上与孩子产生“共鸣”。

第二步,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等孩子情绪平稳下来,再跟孩子讨论如何解决目前的难题。尽量先让孩子自己说出办法,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评估办法的可行性,进行最终的取舍和调整。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仅靠孩子自己的力量无法摆脱困境,家长必须出面和学校老师、对方家长沟通,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保护,帮助孩子远离恐怖与伤害,甚至更为严重的校园暴力。

所以,家长首先要“看见”孩子的悲伤情绪,肯定他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的自我保护行为,成为孩子可以信赖、倚靠的后盾;在缓解孩子情绪困扰,妥善解决好当前的问题之后,家长还有第三步必做,那就是让孩子的身体、内心、智慧和沟通能力变强大,可以支撑他勇敢面对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孩子免于情绪困扰的根本解决之道。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7)

3将悲伤转换为前进的动力

打开手机朋友圈,看到中高考毕业生的家长们纷纷晒出好成绩、录取通知书,他们的喜悦情绪感染着我;同时,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一位大学生的父亲在晒孩子去年高考的“高分”,他的心态和教育方式同样感动我:▼

儿子去年高考仅考了472分,压线进了一所很普通的地方二本高校,他对孩子说,希望你像狗尾巴草一样,适应社会环境;并且对孩子提出了三点要求……如今一年过去了,孩子的成长让他很欣慰!

孩子心理抑郁为什么不敢跟家长说(这些情绪正在折磨着孩子)(8)

图片为网络截图

这位爸爸看到孩子472分的成绩以及网友们的“讽刺”留言,坦白自己很“郁闷”;可想而知,孩子当时的心情也会有失落。但是这位爸爸并没有沉浸在自我的伤感世界里,他也在思索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激励孩子重新振作,逆转悲伤情绪。

大家有没有见过狗尾草,空旷山野、村落的房前屋后、路边河旁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然而这其貌不扬的小草也是味中药,有开脾健胃之效。我们小时候还曾用狗尾草编小兔子,收获很多的快乐。

这位爸爸把儿子比作狗尾草,并不是贬低和歧视的意思,只是借用狗尾草身上“坚韧蓬勃”的品质告诉儿子,不要小看自己的能量和价值,只有接纳和认可自己,才能与暂时的“失利”和悲伤情绪和解。

我认为他是一位高情商型父亲,既能够发现孩子内心深处隐藏的不安,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和安全感;又能让孩子理性地看待目前的成绩,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将悲伤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所以,面对孩子的成败和情绪,家长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评判和解读,看你选择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你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当下,孩子最终反馈给家长的结果也不会差。

有的家长会问,为何孩子会悲伤,会愤怒,会失控,会有那么多情绪问题?

因为外界的人事物触发到了孩子的“情绪脑”,导致了情绪的发作,而孩子的“理智脑”还在建立中,要等到成年期才基本发育成熟。不过,我们虽不能阻止孩子“情绪脑”的发育,但可以引导“理智脑”的发育,以促进“情绪脑”和“理智脑”协调发展。

当孩子出现“脆弱”的情绪和行为时,家长不妨反思3个问题:

1.孩子的喜怒哀乐你知道吗?你可能把全部养育精力投放在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以及对成绩的要求上了。

2.你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吗?你可能很少抽空和孩子聊天,平心静气地做朋友。

3.你会用友善亲和的方式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吗?孩子作业没有完成,考试没得高分,你也许气急败坏,出言不逊甚至体罚,或冷漠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