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好雨知时润物无声)(1)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传统决定了人们对季节、气候、时令与自然变化的密切关注,顺应天时,春种秋收。二十四节气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经验中积累的智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二十四节气在国际社会得到充分认可,全面走向了世界。

今年2月4日,二十四节气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中创意亮相,惊艳世界,这一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尽显中国式浪漫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力量。

唐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好雨知时润物无声)(2)

立春之后半月余,便至雨水节气。

雨水,顾名思义,从这时开始,大地解冻,气温缓升,开始降雨。而在咱们东北地区,此时的天气还没有摆脱冬天的寒冷,降水的形式也仍然主要以雪为主。但雨水之后,雪渐少,雨渐多,此时的温差变化大,乍暖还寒。

灌溉耕田

唐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好雨知时润物无声)(3)

民间有谚语: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节气,意味着降雨开始,催促庄稼生长,因此到了雨水时节,田里便开始一片农忙景象,在水边居住的渔民也开始捕鱼了。由于昼夜温差增大,雨水时节经常是白天晴朗,夜间下雨,故有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适宜的降雨对农作物特别重要,在古时,人们盼望雨水这天能够下雨,并视其为上天恩赐的礼物,希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农业能有个好收成。

清淡饮食

唐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好雨知时润物无声)(4)

过去在民间对雨水这天的饮食也有讲究,不要吃温热性燥之食,比如羊肉、狗肉,少食生葱姜、忌食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以防伤及脾胃,但可以吃一些鱼肉,有养护脾胃的作用。

在咱们北方,有雨水节气吃开河鱼的说法。经过一个冬天,鱼在冰层下面也经历了一个“冬藏”的过程,脏污排尽,肉质肥嫩,所以,河水刚解冻时的鱼肉特别鲜美。

雨水前后,要注意饮食清淡,宜食甜,少吃酸,多吃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藕、芋头、萝卜、荸荠等蔬菜,也可以吃蜂蜜、山药、银耳、红枣等甜食,做一些蔬菜山药粥或枸杞红枣粥食用,十分适宜初春养生。

适度运动

经过几个月的“冬藏”,人们开始增加体育运动,但这时要防止“运动过量”,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雨水前后,运动最要讲究一个“度”,适当运动,不可过多,平日宜伸伸懒腰,做做全身伸展,也可以爬爬山,增加户外走动,以防春困。

在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倒春寒”。天气回暖之时,冰雪融化,消耗空气中的热度,人体会感觉分外寒冷。俗语道,春捂秋冻。北方的春天,一定要防寒保暖,切不可一下子脱去冬装,改换单衣,而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民间习俗

唐诗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好雨知时润物无声)(5)

雨水节气到来时,一般正是元宵节前后,除了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耍龙灯等重要节日庆祝活动外,在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如在川西一带,人们讲究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女婿则要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称为“接寿”。

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便到了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按照北方地区的旧俗,二月二这天人们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很多人在这一天要吃猪头肉,意在应和“龙抬头”,希望一年有个好兆头。在这一天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则叫吃龙眼。二月二过完,雨水节气也即将结束。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三候,万物始生。

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编辑:崔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