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成功人士(高分复读成生意经)(1)

□胡思琦(重庆大学)

近日,网络上一则高考消息引起公众关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广东茂名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的官微推文中,一考生以694分夺得2022年茂名市状元。但随后,网友便发现该考生与2020年在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读书并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全某某”同名;除此之外,同样的名字还出现在河北衡水中学实验学校2020年12月的官微推文中,疑为同一人。

同一考生,为何连续三年成为不同学校的“招生简章”?对此,相关当事人并未作出明确回应。但这背后所透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并不陌生:高分复读,正逐渐成为一门“生意经”,这值得警惕。

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报考人数逐年走高,这其中,夹杂了许多复读生,甚至不少是高分复读生。除了有考生本身想考入名校以外,也离不开民办学校和复读机构的推波助澜。他们利用高额的奖金吸引这些高分考生复读,为自己的学校招生“代言”,这逐渐演变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无疑,高分复读成“生意经”,只能是百害无一利。对考生本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明显的短视行为。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便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这种“赌徒”心理很可能会扭曲考生本人的价值观。如果苦读寒窗十二年的目的变成了赚钱,高考异化成了圈钱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

对买入高分考生的学校和机构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欺诈行为。打着“低进高出读本科”的名头,干着“花钱装点门面”的勾当,这样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须知,如果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多的高分复读生也挽救不了学校的口碑。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的现象。随着“第一学历歧视”“唯名校论”等言论的甚嚣尘上,高考复读生在逐年增加。假如高分复读真的成为了一门“生意经”,那么对应届生来说,本就僧多粥少的高考资源将可能被进一步压缩。长此以往,应届高考生再成为复读生,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加剧不必要的“内卷”,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那为何直到今天,招收复读生的现象仍然屡禁不绝呢?

除了民办学校和复读机构受限较少的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与教育评估体系有关。很大程度上,名校升学率不仅是检验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甚至还与地方政府的政绩挂钩,所以部分政府对这种高分复读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给了这条灰色产业链生长的土壤。故而,要治理高分复读,需要先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地方和学校现有的错误教育政绩观,探索完善教育评估体系。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取得好成绩却仍然选择去复读,甘愿成为学校招生噱头的学生,我们尊重其复读的权利,但适当的政策限制也不能少。最简单的,便是从减少或禁止学校利用高额奖学金吸引高分考生复读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杜绝职业考生的出现,更大程度上保证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允许复读是高考人性化的一面,但万万不可让高分复读成为一门“生意经”,这是对这种人性化制度最基本的尊重和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