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二不休这句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是很正面的句子。但我们扒开这句话的背后才知道这句话背后有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 雷锋式的好青年出场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朝廷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唐军大败,战斗中大将王思礼的坐骑被乱箭射中倒下死了。在古代战场上的将领们穿的铠甲是很重的,并不像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能在马上一跃而起杀掉对手后还能潇洒地飞回马上捋一捋胡须。实际上穿上铠甲走路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但跑步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把马让给他使他脱险。而张光晟却转身消失在溃败的逃兵洪流中再无消息。

二 戏剧人生

三年之后玄宗皇帝被儿子赶下了台,祸首安禄山被儿子所杀。而这个时候败将王思礼,已经官至司空兼河东节度使,成为举足轻重的朝廷大员。这个时候张光晟的老大代州刺史辛云京正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什么呢?因为数年来平乱艰辛都不说了还没有什么功绩,下属同僚们对他的地位虎视眈眈 小报告不断。况且,他也确实是一个屁股上有粑粑的人。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新任上司王思礼对收到的小报告十分震怒,正准备前来兴师问罪。而史辛云却无计可施 一筹莫展。而三年前的杰出青年张光晟此时正好在史辛云手下当差,知道老大有难问明情由后笑着说"我曾经帮过王司空一个大忙,----------希望能解你眼前之愁."

就这样张光晟联系上了王思礼,过程不表。王思礼报答张光晟是礼重仁义更重。 由此,张光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为了历史大戏上有名有姓有戏份的角色。张光晟不但爽快地赦免了辛云京的种种过失,还与张光晟结为兄弟,赠给他田宅缣帛,并立即提升张光晟为兵马使,累奏特进,试太常少卿,委以心腹。后来辛云京继任为河东节度使,他也知恩图报,立刻表奏张光晟为代州刺史。

三 征战回纥 建功立业 屠杀回纥种下祸根

由于安禄山谋逆造反朝廷元气大伤,无赖之下只得请求回纥派兵围剿。叛乱平息后却让回纥尾大不掉 娇气日盛.经常在边界烧 杀 抢 掠无恶不作,唐朝政府仍然规劝忍让。最后回纥登里可汗觉得唐朝政府气数已尽,便挥师东进直逼太原,抢夺牛马数万。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军民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是年朝廷任命代州刺史张光晟为帅迎战回纥,在张光晟的指挥下于羊武谷大破回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日子里,这次胜利给应对不暇的唐王朝挽回了一点面子。张光晟也因此走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升任单于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稍后唐政府便开始驱逐回纥和二胡,当回纥人走到边境时张光晟借故生事将一千余回纥人全杀尽,独留二胡,使归国为证,曰:'回纥鞭辱大将,且谋袭据振武,故先事诛之。'"张光晟的屠杀自然激起了回纥的强烈不满,要求唐政府惩办凶手。唐政府为了缓和双方好不容易才改善的关系,便夺去了张光晟的兵权并降薪降职。但是在张光晟看来,自己为国尽心尽忠,却落得个失权贬职,心中很是忿懑。

四 墙头草

张光晟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原来是张光晟的血泪史)(1)

张光晟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原来是张光晟的血泪史)(2)

张光晟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原来是张光晟的血泪史)(3)

783年,一支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德宗帝仓皇逃到奉天,叛兵推立太尉朱泚为帝。张光晟当时也在京师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泚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后来朱泚兵败张光晟见朱泚大势已去,又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但是德宗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临死时,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用在张光晟身上最为确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