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有5个两三岁的孩子,出现了发育迟缓、体重低下、颅骨畸形似"大头娃娃"等症状,依次被诊断为佝偻病。据媒体报道,这几个孩子此前都曾因喂养问题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牛奶过敏″,医生建议孩子改吃氨基酸奶粉。于是,家长们听从建议,手持处方,至医生指路的药房或母婴店,购买一款名为"倍氨敏"的"氨基酸奶粉",长期食用。
我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也常有病家前来咨询:"我母乳很多,孩子前几个月长得很快,可现在经常腹泻、哭吵,有时大便还带血絲,这是孩子对母乳过敏吗?"也有家长手持外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处方问我:“这奶粉一小罐这么贵,有必要吃吗?”更有家长让我帮她分析孩子血常规报告嗜酸粒细胞稍增高,是否为食物过敏?牛奶还能吃吗?”
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聊聊小儿过敏。
识别过敏症状▼
当主要家族成员患有过敏性疾病时,该儿童应作为过敏性疾病高危儿进行管理。然而,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尤其是食物过敏,可同时具有多器官系统过敏的症状,故询问症状发生的时间、诱因、频率、持续时间、前期治疗效果及排除其他疾病后,应高度怀疑过敏的可能。
当疑诊过敏性疾病时,病史询问的重点在于推测可疑的过敏原。如婴幼儿常发生食物过敏和特应性皮炎,而食物过敏症状常表现于皮肤和消化道,很少单独出现呼吸道症状,通过询问饮食史或饮食日记以帮助寻找致敏食物;吸入过敏原所致季节性过敏多发生于年长儿,如花粉过敏患儿发病一般是在特殊花粉出现的季节,並因地理环境不同发病时间也有变化;霉菌所引起的过敏可能在潮湿的季节多发或加重;全年发作的患儿往往与螨、蟑螂、动物皮毛、食物有关。
严重过敏反应可在暴露于可疑过敏原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症状快速进展,至少累及呼吸或心血管系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临床医生应关注严重过敏反应危险信号,如消化道(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等)、皮肤及黏膜(突发全身性荨麻疹、瘙痒、脸红、唇–舌–悬雍垂肿胀等)、呼吸系统(喘呜、哮喘、呼吸费力、持续剧烈咳嗽、发绀等)、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律紊乱、晕厥等)症状。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应即刻抢救。
用于过敏性疾病诊断的方法较多,每种方法适应对象及疾病存在差异的。
关于“牛奶过敏”的小陷阱▼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儿科学分会撰写的"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中,对儿童过敏性疾病检查项目选择有严格建议,对于食物过敏患儿,嗜酸粒细胞(E0S)检测不建议检查,而仅用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E0S增高亦可见生理(如早产儿、家族性或靜脉营养后)或病理(如寄生虫感染、E0S肺炎、炎症性肠病、T细胞免疫缺陷等)情况。
而有些医生,往往把E0S检测作为食物过敏诊断标准,见E0S稍增高,便叫病家停母乳喂养或普通配方奶粉,指路病家去药房或母婴店买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氨基酸奶粉等。最近发生的"牛奶过敏″事件以及某些儿科医生和不法商家联手坑害病人可见一斑。
因此,我国著名儿童保健专家黎海芪教授在2019年第3期《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述评"为什么再次发表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中指出,虽然已经发表了这么多过敏性疾病的相关共识、建议以及循证指南,但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并不理想。
部分医生往往不按照指南或常规处理过敏性疾病:特别是经常混淆lgE和(或)非lgE介导的2种不同过敏反应的临床处理,时有过度诊断与处理牛奶蛋白过敏情况发生。如无任何依据即诊断,把预后描述得过于严重,随便让其停止母亲乳汁喂养,改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或儿童为其他食物过敏如鸡蛋时等,也建议家长改用低敏配方奶粉等″。
有些临床医生面对咨询的毌亲,“未说明纯母亲乳汁喂养的婴儿是很少发生严重牛奶蛋白过敏,且这种过敏症状是自限性的,预后较好。″“部分医生也未经确认,见婴儿粪便潜血阳性或腹泻,即嘱停母亲乳汁喂养,改用低敏配方奶。可见,潜在的牛奶蛋白过敏的过度诊断,对于母亲乳汁喂养也有负面影响″。述评最后,黎海芪教授语重心长地希望“医务人员宜洁身自好、头脑清醒、保持中立,严格按指南或常规诊断与治疗”。
过敏性疾病的正确预防和管理▼
过敏性疾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对因治疗(回避过敏原或对部分患儿采用特异性免疫疗法)和药物对症治疗。患儿和(或)家长的依从性是决定正规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确诊为食物过敏或由食物诱发的其他过敏性疾病,应严格回避过敏食物;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应合理选择替代食品(即特医食品)。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并补充钙剂(800~1000mg/日);当母亲饮食回避后症状不缓解,低月龄婴儿伴有生长障碍时,方可选用氨基酸配方粉喂养。
配方奶喂养者应根据病情在医生正确指导下造择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2岁以上对牛奶蛋白过敏者,或大月龄婴幼儿经济无力购买特医配方食品者,建议回避牛奶蛋白及其制品,均衡膳食,同样能健康养育好孩子,正所谓炎黄子孙,是粒粒皆辛苦,不是瓶瓶皆辛苦!
家长在购买特医食品时,外包装上都应有标识产品的类别及适用人群、营养成分表(见表1、表2),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真假特医食品和真假配方粉。在选购时可以多去几家母婴店、药房,比真伪、比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是否达标)、比适应症。用自己的知识,保护孩子的健康,千万不要被诱导性信息迷惑欺骗。
撰稿:方元勋
责编:何畅
审核:刘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