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美食一条街,见到最多的就是茶餐厅和冰室,而且这也成为了一张美食文化名片,每走几步稍微抬头就能看到满大街的冰室。
在一些外地游客的眼中,茶餐厅和冰室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两者外在的装潢风格都大同小异,没多大的差别,就算进入店内享受的菜品也差不多。
在本地人的眼中,传统的茶餐厅和冰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经常去旅游的外地游客,偶尔会吐槽一下现在冰室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完全和茶餐厅没什么区别,吐槽最多的就是不正宗的冰室以情怀为卖点,将一些菜品定价高,一份普通的茶餐就要50多港币,关键是这么贵的价格,店门口总是会排着长队。
冰室是茶餐厅的前身
那么茶餐厅和冰室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冰室是茶餐厅的前身,传统的冰室只卖小吃不售卖正餐。冰室和茶餐厅二者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茶餐厅和冰室是不同时代的产物,随着时间逐渐转变过来。
冰室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广州,当时店内主要售卖冷饮、 冰淇淋、沙冰这些冷冻食品,在广州大家都叫这种商店为“冷饮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的一些冷饮店都开到香港去了,这也就是冰室。在当时的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兴起,冰室除了售卖普通的冷饮,还售卖价钱便宜的西式小吃,比如薯条,三明治还有汉堡。
现在经常会在冰室里面看到售卖粉面和小菜,还有各种风味的炒饭,这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逐渐消失的冰室
在最早的时候,想开一家餐馆必须得先拿到牌照,而当时的冰室由于很多的限制,只能持有小食牌照,所以只能售卖指定的小食,不能卖主食和一些菜品,这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冰室。
在1960年的时候,茶餐厅牌照逐渐放开,当时很多冰室的老板都申请到了这种茶餐厅的牌照,于是就开始提供一些小菜和炒饭,这是冰室慢慢向茶餐厅转变的开始。
当时在第一个申领茶餐厅牌照的渔利泰茶餐厅,虽然现在已经结业,往日的辉煌依然历历在目,还是得益于冰室向茶餐厅转换的好政策。
有一些冰室没有转换成茶餐厅,大部分都是不卖主食的冰室,这些门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门了,被市场淘汰之后的冰室,基本上都转型为茶餐厅。
在这个高租金的地方,冰室如果光卖小食饮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现在走在街头,大多数冰室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冷饮店,随着小菜和一些主食的丰富,这些冰室都转变成了茶餐厅。
现在去旅游,有一些冰室早已经不再是正宗传统的冰室,那为什么还要挂着“冰室”的名字,其实还是因为怀旧,怀念那些回不去的时代。
冰室成为市井文化标签
美食需要市井文化,全都藏匿在冰室里,还记得作家舒国平这样评价冰室:“当你去中环或者尖沙嘴这类炫亮之区不易见着,在一些老旧的商区的后巷背街的地方,有怀旧情怀的人,可以去寻找传统的冰室。”
有一些冰室的门店为了招揽生意,借着怀旧的浪漫情怀,还会在门店的装修风格上费尽心思,在装潢上铺满传统的格子纹地板,偏偏很多游客就喜欢这种怀旧风格的冰室。
冰室是井文化的标签,冰室大部分都长的相同的面貌,里面的布局也大同小异,有几把古老的吊扇,慢慢地打转,墙壁上有各式各样的花格子阶砖,在门店顾客的衬托之下,那些逝去的时光又好像回来了,人们聊着往日的趣事,嘴里的小吃又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
在港式的电影和电视剧当中,冰室已经成为了故事情节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景,足以看出冰室已经成为了饮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映射出时代的变迁。
当年的港式饮食文化也在慢慢消失,对于香港本地人来讲,冰室绝不是简单的冷饮店,人们在冰室里体验的不仅仅是食物,最重要的还是在感受细致悠闲的港式文化。
冰室文化的延续
目前位于旺角广东道的中国冰室,那是传统的冰室,怀旧的氛围让很多导演经常在这个地方拍影视作品。
不管影视行业怎么变化,在冰室和茶餐厅转换过程当中,奶茶鸡蛋仔,还有菠萝油的组合,应该是门店食客常吃的美食。
很多外地的游客在离开的时候,最舍不得的是什么?
答案就在冰室的小吃当中,喝一杯奶茶,吃一点糕点,品尝着某个老店的招牌菜,这是一份真挚的情感,也是对过去那个时代的怀念。
现在对于冰室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有很多外地食客,都会慕名而来到旅游,就为了品尝正宗冰室的美味。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好的时光应该在美食当中度过,冰室的美食,希望保留的时间长一些,保留住这份怀旧的港式风味。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留言,更多美食故事分享就在@庆说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