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或是日期对排什么电影有所调整,今天我们聊聊不同地点所造成的偏差异。往大了说,电影的受众是分南北的,光喜剧电影这一块儿就很明显。喜剧电影演员目前多数来自于知名的厂牌,比如本山传媒小沈阳、宋小宝、德云社郭老师,于老师、小岳岳、小麒麟,开心麻花、沈腾、马丽、艾伦、常远还有爱笑会议室出来的潘斌龙、崔志佳,以及大碗娱乐的贾玲、张小斐,另外徐峥、宝强大鹏等等这些演员在南北的认知度和喜爱度都是不一样的,就会导致他们主演的电影在南北的产出票房也不一样。
总体来说,喜剧电影在北方的城市产出会更好一些,尤其是东北F4和大鹏的电影,在东三省跟院线影院要排场的时候就很顺畅。南方地区尤其是两广地区,之前说的港片,或者是香港知名演员出演的合拍片,他的排场数就很高,而且是以粤语版本为主。有一个风向标城市,就是武汉,它位于南北交界处,口味也很宽容,一般武汉主流观众喜欢的片子。南北方都能喜欢,所以业内很多电影试映会都必定会选择武汉这个城市做一场小范围的排片调研。
说完南北差异,其次就是分县城市的差异。其实电影行业一直没有统一的分线城市划分,一般来说,一线城市就是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二线城市多数就是各省的省会城市,加上一些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3456线城市就按照行政、GDP、人口这样规模来划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文艺青年肯定是比较多的。百字头的影院,比如百老汇、百丽宫都是文艺片爱好者常去的地方。如果你觉得你的城市几乎都不怎么排文艺片,不要怪影院,是需求决定市场。
三四线城市的观众就会更喜欢内容只给的电影,同时也能接受进口大片的中文配音版本。有个电影系列叫《星球大战》全球都很火,他的第七部电影在2016年中国上映的时候,拿了8亿的票房,但是第八部在2018年上映的时候,中国地区只拿到了2亿多的票房,为啥?这个第七部叫《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有不少路人观众,把它当做好莱坞的爆米花大片来看了,买完票进电影院见不得劲了,什么光剑、原力、绝地武士、暴风兵一堆新名词就上来了,各种外星人也是看的眼花缭乱。说实话要是没看过,确实很难带着怀旧的情绪立马入戏,那就不奇怪,在第八部上映的时候,三四线观众大量脱坑。而最新的第九部才1亿多票房。
目前国内就剩下星战迷在苦苦支撑这部电影了,不怪大家不熟悉的内容就是不容易入戏,不少女生陪着男生看《复仇者联盟》的时候,分不清黑豹和猎鹰,那都是常有的事,别的观众在会心一笑的时候,他不懂里面的梗,只能一头雾水。一部电影能够拿到十亿二十亿三十亿,是由三四线观众的喜好来决定的,大量的白领每年春节都从一线城市回到家,也把观影习惯和口味带给了家里人。
电影的好不好,在行业人士的嘴里,各种分析镜头、演技、特效、节奏、台词、服化道、置景但是真正贡献票房九成以上的普通观众,在他们眼里就两个评价,有意思和没意思。看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儿,非得整出个高低贵贱,体现一下品位上的优越感就挺没意思的。相信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大家观影频次提高,各线城市的口味,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的,也希望电影局在引进和审核的时候能够越来越多样化一些,这样做咱肯定能成为电影强国。
最后咱聚焦在具体城市内部,电影院在城市里的位置分为商圈型、社区型、还有一小类是高校型。商圈型的电影院很好理解,那社区型电影院因为靠着大量的居民区,比如北京的天通苑、回龙观这种的。就得考虑多排一些适合家庭观看电影,同时因为大量的白领,白天都不在,也需要考虑弄一些会员活动来让退休人员愿意来电影院看电影。高校型的电影院一般就在大学城附近,排电影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内容需要更年轻化。
最后再补充两点考虑因素,一个类型,一个市场。以前的观众就爱看动作片,奇幻片,喜剧片,爱情片,那么有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哪吒之魔童降世》、《你的名字》之后中年人突然发现这个动画片不等于幼稚片挺好看的。有了《我不是药神》之后大家觉得剧情片儿也不是特别闷,太好看了,也蛮有意思的。有了《我们诞生在中国》《冈仁波齐》《二十二》《徒手攀岩》之后大家觉得纪录片也是可以看的。一部好电影就有可能打破大家对某个类型的偏见,之后再上映同类型电影,影城在增加排片时也会更自信一些。
再说时长影城当然喜欢90分钟到110分钟之内的片子了,因为好排场,加上打扫卫生的时间才两个小时一个厅,从早上八点到晚上12点能排八场。所以之前的《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这种两个小时多的,在春节档的首日排场肯定是不占便宜的,但是他们口碑好,老百姓愿意看后续就会牺牲场次的数量而保证每场的高上座率。只要片子的节奏紧凑,长时间观众也是能接受的。比如《复仇者联盟4》其实长达三小时零一分钟,回想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熬。当然,类似《乱世佳人》《美国往事》这种四个小时电影,以及《灿烂人生》这种六个小时电影也不是不能排,就是票钱多收点儿就行了。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