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1)

《人世间》冯志刚去世,周母握着他的手,安详随他离世,令无数观众破防。

这一对让人泪流不止的老人啊,多么像我们的父母,朴实、善良、一生都在不停奉献。

他们生活在最底层,却培育出三个体面的孩子,是别人眼里羡慕的成功父母。

但他们的教育又是非常失败的,周秉义凉薄无情,周蓉任性自私,周秉昆则娶寡妇、替别人养儿子、甚至坐牢,三个孩子三种不孝,占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觉得意难平,这么好的父母应该值得儿女更孝顺的对待。也有人气愤周秉义和周蓉的自私无情。

有因必有果。发生在周父周母身上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国人之间的。

这里面有深层的原因,源自中国父母们的“精英式”教育。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教育

电视剧开篇周秉义便对弟弟周秉昆说:你呀,就是读书太少了。而之后姐姐周蓉也对秉坤说:我和大哥一直都觉得你读书太少了。周秉义和周蓉读书多,学习好,是周家的骄傲,而秉坤呢,读书少,学习差,是家里人认为比较笨的人。

这开篇的“读书多少”的论调就为全剧人物性格和人生轨迹打好了基调。

这就是中国人一直奉行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教育。从古代的科举考功名到今天的读书上大学,历史的轨迹从没变过。

孩子光宗耀祖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会读书的孩子更得父母看重。在周志刚眼里,长子周秉义读书好,懂礼懂事,不用他操心,以后是可以光耀门楣的孩子。周蓉漂亮读书好,是个文学青年,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私奔了父母不责怪,父亲会千里迢迢追去看她。总之在周志刚眼里,会读书的周秉义和周蓉做什么都无可指摘,有他们的理由。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3)

这种教育理念下的孩子,普遍自信,他们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周秉义去兵团,后来娶郝冬梅,之后考大学,工作升官,这些人生大事从没让父母操半点心,而且也没走弯路。周蓉也是,她虽然去了贵州大山里,但她终于靠自己的奋斗走出来了,当老师、考大学、当副教授,一步一步,越走越稳。人生的路他们都能靠自己走得很好。

但他们又活得很自我,人生路上从不会考虑父母,只会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能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眼界与见识早已超过父母,父母已没有什么可教授他们。

有次秉昆因为替父亲鸣不平,和大哥打架,周志刚出来二话不说就先踹了秉昆一脚,秉昆说是大哥先打他的你为什么要踹我。周志刚振振有词:因为他是北大毕业的,因为他是生长女婿,咱家光荣。

潜台词,有出息的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使错也是别人的错。

这样长大的周秉义和周蓉,做人做事,只会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的成就会替他们掩盖诸多错误,潜意识里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做什么是错的。

周蓉去贵州找冯化成,按周母的说法这就是私奔。这么大的事,她从没和父母说一声,也没考虑过父母的感受。周秉义和郝冬梅结婚,也是婚后才告知了父母。

这样的周蓉和周秉义早已将父母排除在了生活之外。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4)

精英教育下的反面便是棍棒教育。读书不好的孩子自然被否定一切,周秉昆就是。

他一直都活在哥哥姐姐的阴影下,哥哥姐姐说他读书少,父母嫌他笨。在秉昆送父亲周志刚去火车站时,周志刚还大骂他:就算没有照顾脑血栓的的妈妈,没有带着姐姐的闺女,没有养着别人的小孩,就算没有这些家务事拖累你,让你考大学,你能考上吗?一个字,就是周秉昆愚笨。周秉昆哭着说,我是笨,是你就能说吗?是你就能说吗?

两个强烈的问句喊出了周秉昆对父母语言冷暴力教育的不满。

这样长大的周秉昆,内心是有自卑的,潜意识觉得自己不行,给自己的人生设了限。他一辈子都在寻求父母的肯定,他不断努力想出人头地,买新房子让父母搬去住,就是希望父母能因他而骄傲。到父亲周志刚临死那一刻,他还执着地问:家里三个孩子,到底谁最好。

可见父母的偏心和语言暴力对他的伤害。

这样三种性格的孩子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人生。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5)

周秉义、周蓉与父母的割裂式关系

整部剧看下来不难发现,周秉义周蓉和父母的关系是割裂式发展的,他们越离越远。周父周母是底层老百姓,工人阶级。周秉义最后成了副市长,是官。周蓉是大学教授,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和父母已属于不同的阶层。

没有对等的实力,就没有对等的关系。很残酷的一点就是,这也适应于兄弟姐妹甚至子女父母之间。

剧中大年三十全家都在等周秉义的丈人郝省长来,那是第一次亲家见面,可最后却因为郝省长突发病情没有来,黄秘书还把郑志刚费心给亲家送去的特产茶叶当赔礼送了回来。这让郑志刚内心不满,可当他刚刚表达了不满后,看见儿子周秉义扫来的一个眼神,他就惧怕了,讪讪闭了嘴。

很戳心。

当父母费尽心力将孩子培养成才送去更高的平台,也往往意味着孩子的彻底离开。

周秉义和周蓉走得太高了,他们和父母之间,只剩情感上的牵绊,早已无生活上的共鸣了。

这样的他们孝顺吗?

在周蓉自责自己没能照顾生病的母亲时,冯化成曾说过关于孝的几句话,很令人深思。

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冯化成的确是文化人,说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对孝的定义和认知。

《礼记·祭义》篇中,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区分了“孝”的三个等级:“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最高等的孝是使双亲受人尊敬,其次一等的孝是不使双亲声名受辱,最低级的孝是只能赡养双亲。

周秉义与周蓉的确做到了第一等孝,光耀门楣让周家在光子片区受人尊敬。他们俩对父母的感情也非常深,这都不是假的。

为什么很多人还骂他们不孝?因为他们只做到了这点,没有赡养双亲。关于《礼记》中这三等孝,并不是分裂的,无论你做不做到第一等和第二等孝,你都得首先做到第三等孝,赡养双亲。

如果不赡养双亲,再光荣有什么用。光字片的邻居们虽然羡慕周家的发达但同时也笑话他们儿女发达了有什么用,还不是住在光字片贫民窟里。

这就是周秉义和周蓉最大的不是。都说孝顺父母要论心不论迹,不论迹是因为能力不足不能强求。但有能力的前提下只论心,那就是虚伪了。

周秉义、周蓉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不在身边,他们有自己的难处,不能孝行于膝下,但他们有弟弟在跟前尽孝,至少可以尽力所能及的出钱帮父母改善居住环境。

要父母跟他们一起生活,不同阶层在一起生活很多不便,不舒心,但改善父母的居住环境是切实可行的。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6)

纵观全局,周秉义周蓉为什么从没给父母做点什么呢?

源自中国付出型父母对孩子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孝道的小说,感触特别深。主人公秦老太和丈夫和周父周母一样,正直善良,一辈子都为儿女付出,恨不能敲髓卖血只为儿女。家里儿女争气都考上了大学,为家里争了光。家里拆迁的十几套房子老两口也全部分给了儿女,一分不留。但到头来等自己生病住院用钱的时候才发现儿女们都变了,以前孝顺的儿女什么时候开始对自己的父母斤斤计较了呢。明明小时候都那么孝顺那么听话,是什么改变了儿女?

等她重生后,秦老太为自己活,只给儿女该给的,大部分钱留做自己投资过更向往的生活,她自己有钱却要求儿女每月给赡养费,让儿女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赡养义务。

慢慢的儿女发现,原来对父母他们是有责任的,原来父母不是一直都应该为他们付出的。慢慢的在秦老太的有意识指导下,为父母做事、替父母考虑成了儿女们的生活习惯,家里再也没出现过儿女不孝的行为。

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内心特别震动。

周父周母与秦老太夫妇的前世何其相似,他们只求孩子好即可,他们一味地为孩子付出,从没教给孩子对父母的责任。对父母尚且不感恩,又怎求对别人有感恩之心。秉昆抚养玥玥多年,周蓉有感激之情吗?她心里甚至隐隐是看不起弟弟和郑娟的。

在周秉义和周蓉的价值观里,父母的付出已成为理所当然的了。他们和秦老太的儿女一样,从小见识父母的辛劳,发誓出人头地,孝顺父母。但他们和秦老太儿女一样,慢慢的变成了“不孝”的人。很多时候他们的孝都是对母的感情,他们觉得那就是孝了,从没付诸真正的行动,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而反观当下社会,有多少人又和周秉义周蓉一样呢,不少。知孝,而不知如何孝。孝心只在心里,在感情上,付诸行动者少。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7)

秉昆的孝与不孝

剧中,秉昆是最人情味的角色,承欢父母膝下,伺候父母,支撑整个家,可谓付出良多。

但父亲对他很不满,因为觉得他没出息。中国父母最怕什么?怕孩子没出息,不是因为孩子不能为自己争光。而是怕自己老了,你还不能自立。父母年轻有能力可以为我们争风挡雨,但当他们老了你不能自立,恐怕连啃老都不一定实现。

而立之年还让父母为自己生计发愁操心,此为大大的不孝。周秉昆一直游走在这边缘,还好,剧中父母的担心最后没实现。(原著中坐牢的秉昆又不知道让老母亲操了多少心)

他的不孝是自己的一些“混账”行为,让老父母蒙羞——娶了“寡妇”郑娟,替别人养孩子。

郑娟是个好女人,她几乎代表了中国女人身上一切美好的品质,可恨命运作弄生不逢时。周秉昆能遇见郑娟这样的好女人,真是他一生的幸运。但事情都有两方面,恰是因为遇见郑娟,他的悲剧才真正开始。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8)

周秉昆与周秉义周蓉不同,他喜欢郑娟后首先想到的是父母。这要是父母知道了前面有姐姐私奔他再娶个寡妇,不得把父母气死。所以刚开始他是逃避这段感情的。

从一开始的纠结到最后终于决定和郑娟在一起,其实郑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不是郑娟如老妈子一般照顾周母两年,功劳甚大,郑娟能不能进周家门还得两说。

郑志刚刚开始知道这事的时候即使知道郑娟的付出,也不同意。而原著中周母醒来直骂郑娟“狐狸精”。

哪怕开明的当下,娶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何况那个年代。周父周母的做法虽然凉薄但是可以理解。

后来郑志刚说秉昆,郑娟是周家大恩人。这才是郑娟能进周家门的主要原因,她的付出让所有人都闭了嘴,也少了以后生活中来自别人的指指点点。

一个是工人,两个大学生的弟弟。一个是门文化的小门女子,还带着孩子的寡妇。这种算是跨阶级的爱情结合了。

跨越阶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郑娟用两年的付出消除了人们对她的世俗评断。

但孩子是消除不了的。即使秉昆对待周楠如亲子一般,生恩与养恩的问题依然在后期爆发了出来。

为了周楠,秉昆与骆士宾发生争斗,最后锒铛入狱15年,在周秉义丈母娘金女士的干预下最后缩短为12年(原著)。

电视剧可能有修改,如果真是入狱十几年,真的觉得秉昆太冤了,郑娟太苦了。如果秉昆真的入狱,那么如此孝顺的秉昆真的是无意间就做了最不孝的事。

坐牢,对重道德的中国人来说,太重了。真的是最不孝的一种。

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既然当初娶带一个带孩子的寡妇,那么就得承受相应的问题。孩子就是一个,即使没有入狱,周楠的归属问题也会是家里的一个很大的麻烦事。这是在决定和郑娟在一起所必然要发生的。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平顺。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9)

那么秉昆为什么非郑娟不可呢,为什么不喜欢乔春燕呢。

按理说乔春燕才是和他更般配的,但他看不上乔春燕,周母多次撮合未果。

周秉昆有他高傲的一面,也有他很自卑的一面。

他被骆士宾和水自流委托第一次给郑娟送钱的时候,是非常惊艳的。他心里给郑娟定义:那是和他姐姐一样的大美人。他想不明白为什么郑娟要和“涂志强”未婚先孕,做一个“卑贱”的人。是的,刚开始他对郑娟有惊艳,但也带着一点点看不起的味道。还不了解郑娟的周秉昆是这样看待郑娟的。

周秉昆身边接触的是周蓉这种优秀的女性,对女人他的眼光是高的,他所以他会不自觉把郑娟和姐姐周蓉放在一起比较。但乔燕就普通多了,所以一开始乔春燕就不在周秉昆择偶范围之内,一句话,没看上。

但周秉昆又是极度自卑的,在前面我们分析过,他始终活在哥哥姐姐的阴影下,大家给他的定义就是“读书少”、“笨”和“没出息”。长期下去,他不是没有压力。

所以他喜欢的女性是柔弱的,自己能掌控的,能给自己带来自信的。

这不能怪秉昆,任何一个正常普通的男人在太优秀的女人面前都是不太有把握敢下手的,何况自卑的秉昆。

在慢慢的接触中秉昆了解到郑娟的好。一个如自己姐姐那样美好的女孩子,柔弱可怜,自己也能掌控,秉昆彻底爱上了郑娟。

在原著中有一个秉昆的心理活动描写,他去给郑娟送钱,自嘲道:一个无能的男人,一个失贞的“卑贱”女人,这不正好相配吗?

在心理上,自备的秉昆认为失贞的郑娟和无能的自己正好门当户对。

人世间周秉义最后到什么位置了(看完人世间全剧才明白)(10)

假如秉昆不自卑,始终自信,阳光快乐,也如他的哥哥姐姐那样向自己的人生不断奋进。那么秉昆还会爱上跌落泥潭的郑娟吗?很难说。也许那时候的秉昆会觉得郑娟可怜,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心理上会觉得郑娟配不上自己,或者压根就不去考虑郑娟。

遇上郑娟,是秉昆的幸,也是不幸。归根结底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教育将他塑造成了这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另一半大抵就是什么样的人。

尾记

看到现在《人世间》给了我很多的人生思考,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一直在思考教育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父母辛苦如周父周母培养我们读书,将我们送出来,为了什么呢?说实话每当父母有病都不能在身边,只能打电话或者寄钱,那时候才深深地感觉无力。

那时候我不停地思考何为孝,又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其实没有批判周蓉、周秉义和周秉昆的意思,在我看来他们是很优秀的,虽有一些问题,但都瑕不掩瑜。至少同样的情况下,我们做的还不如他们好呢。

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分析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警醒自己,能扬长补短就更好了。

从周秉义和周蓉身上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本质其实在于培养孩子人格的健全,而不只能只看成绩、只看读书好坏。书上教不了你人生道理,也教不了你道德高低。

孩子读书好固然好,但让孩子学会有责任感也很重要。一味付出型父母,家中难出孝子,对孩子人格培养并没有好处。

从周秉昆身上我们要知道,人这一辈子,有智吃智,有力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发展的方向和注定要干的事。

有些孩子注定不是吃读书这碗饭的,但人家以后的成就未必小。别用成绩和读书好坏太限定自己的孩子。

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