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优梦思的优优,25岁啦,对于优优来说,午夜十二点是一个特殊时刻。
一个夜晚,被十二点分割成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12点前,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在和朋友聚会,时间不是自己的,想睡却不能睡。
12点后,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提醒自己该睡了,却丝毫没有睡意,处于想睡却无法入睡的担忧和焦躁中。
图片:Ron Lach▼
只能刷着朋友圈、微博、知乎、豆瓣或看看最近的热播剧等等。
少则十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
只要用手刷,就不断的有新内容,永远没有尽头,总处在一种“睡眠拖延”的状态里。
睡前拖延是一个时代的病症
让渡自己的睡眠权利,来换取一个想象中更好的夜晚这件事,这已经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时代病症。
《行为睡眠医学》将睡前拖延分为了三类:故意拖延、无意识拖延和战略拖延。
在数码城使用电子设备的孩子▼
故意拖延:因为上班,白天没聊到的八卦和没打到的游戏,晚上必须安排上。
无意识拖延:睡前追剧太沉迷,无意识略过了入睡时间。
战略拖延:清楚认知自己的入睡时间点,该11点睡觉的时候,必须等到11点再上床。
这三类睡前拖延症,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归根结底都说明你的内心缺少一份笃定。
没有生活的目标,找不到意义,于是没有勇气结束这一天。
但是却也清楚认知到,现有的生活环境不会因一个晚睡而改观。
图片:Emma Filer▼
无数个同样的夜晚过去后,反而失去了对睡眠的掌控。
夜晚,你没法控制自己的大脑和行为;
白天,你也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为什么会睡前拖延?
@用用
白天忙,只有晚上12点躺上床之后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有时候看到好看的剧、小说就会控制不住想刷完,刷完一看时间已经凌晨4.5点,于是又一个恶性循环。
@小赵解结
工作压力大,导致两周以来三点左右才能睡着,前面精神没太大问题,后面整个人都不好了,内分泌失调、吃不下东西、精神萎靡等等,简直不要太恐怖。
@无名氏
1、睡前报复性玩手机,看吐槽大会脱口秀,就喜欢无脑地哈哈哈,导致十分兴奋;
2、总想着刷刷公众号推送,把白天没来得及看完的都补上;
@秋未听
常常因为不想面对第二天的工作,于是眯着眼熬夜刷手机,心理上延长今天、推迟明天,越熬越精神,第二天工作更难了......
我们不是天生喜欢睡前拖延,而是通过睡前拖延来逃避明天。
图片:RODNAE▼
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负面,会促使我们主动采取一些措施优化自身情绪。
动动手指点击屏幕这样低成本的付出就成为了人们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补偿型满足。
但是,当海量信息没有边界之后,“瘾”便产生了。
瘾一:无事可做的时候寻求电子设备中最近习惯使用的社交媒体。
复盘一下:吃饭时候选择“下饭视频”;上下班路上选择“吃瓜”软件;工作间隙,刷一下微博或者朋友圈放松大脑。
瘾二:社交媒体模糊了不同生活领域的边界。
“24小时 on call”,绝对不能错过甲方的微信,也要保证刷完朋友圈最新的动态。
瘾三:现实中的社交流程简化、打造了一个用户“乌托邦”。
图片:RODNAE▼
虽然社交媒体并不能定义为绝对的罪魁祸首。
但是在睡前拖延和晚睡上,的确一直在发挥特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扩大。
人体与床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会对睡眠产生负面作用。
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慢性睡眠困难的现象发生。
所以,为给自己创造一段独处时间,睡眠延迟才成为了一种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