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观山海,如是传说。"《山海经》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宝藏,也是考古学不可放过的研究对象。其间记载着天地山河,奇珍异兽,民俗志怪。而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定是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当考古学进入神话领域,却总能碰撞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火花,得出许多新的发现。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夸父追日这个故事也许并不是杜撰,而是"殷人东渡"是的侧证,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故事。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把眼光投向《山海经》,相关的理论和假说也随之增多,不得不说,古籍和考古学都是现代人了解古代智慧的最好途径。而近来,考古专家们结合《山海经》的内容,根据考古新发现,发现女娲补天的故事或许和夸父逐日一样,并不是古人的幻想产物,而是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秘密的真实历史故事。那这个故事隐藏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在《山海经》中,我们能够多次发现女娲的身影出现。譬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而东晋的郭璞则注释道: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女娲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推断错,女娲其实是当时人们心中所信奉的至高神明。
许多人印象中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出自于《山海经》一书,而其实不然。《山海经》确实是最早记载了女娲的书籍,但女娲补天的故事其实是记录在《淮南子》中的。《淮南子》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不可否认,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王之一,刘安绝对有实力搜集各种详实资料,能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得以完成一部如此的著作。可是关于《淮南子》中女娲补天这一段的记载,当今的考古学者则认为其中含有诸多差池,并不可尽信。
关于女娲补天,《淮南子》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段记载也是女娲补天神话的原出处,它的意思是,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才得以修补。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这个故事当成一个纯粹的神话故事,可是现在竟然有人认为他是真实发生在古代的一场灾难。而这个推断的依据,是一次考古探查的发现。
近几年来,考古学家曾在河北平原进行了一次考古探查活动,在这期间发现不少古代的遗迹。而当中最让人惊讶的发现,当属于任丘、河间以及保定一带,存在着的一种极为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所谓"碟形",其实就是在一个平原地带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坑部,即洼地。考古专家们认为,这些洼地并不是地壳运动自然形成的,而是某种巨大的物体碰撞,砸出来的。究竟是什么物体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冲击力,竟能把平地砸成一片大小深浅各异的洼坑,而且体积之大甚至改变了整块地的地形呢?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了,最有可能的,就是从天而降的巨大天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降陨石。考古专家们认为,《淮南子》中所描述的女娲补天前的场景,和这块地形有着很高的吻合度。
从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女娲补天之前的场景描写似乎已经如同世界末日一般了。先是天地大幅度倾斜摇晃,这无疑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地震,接着便是四处起火,还有波涛汹涌的洪水突然涌来。这种情景是如何产生的呢?让我们假设,这颗撞击地球的陨石是一颗携带了陨冰的彗星,它的体积和重量所造成的冲击力足以引发巨大的爆炸,而且散落的彗星碎片也会向四周飞溅,冲撞产生许许多多多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而彗星上的陨冰融化,便使大地洪水泛滥。而除此之外,考古专家们还对陨石坑内的物质进行了年代测定,发现其年代约有8000-10000年左右,而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很可能也是在那个时代发生的。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在这个巨大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灾难后,当时的人已然认为是末日到来。
而后来我们的祖先中的幸存者在这场灾难中活了下来,却无法解释为何能活。又或者他们从内心期盼能有和大自然对抗的力量,即拥有神力。由此才臆造出了女娲的形象,希望"大地之母"能够帮助人类。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陨星撞击地球事件,很可能就是女娲补天的原型。
前有"夸父逐日"的真相,后有"女娲补天"的原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那些口口相传流传至今的神话中,很可能真的蕴含着帮助我们解开上古文明各种谜团的重要信息,只是由于先人在当时因为时代的限制性跟科学知识的匮乏,惯于使用神话方式来进行叙事和表达。而又经过几千年各个朝代的艺术加工,难免离事实越来越远,使原本的面目被遮盖。而如果我们能够还原这些事实的真相,那么相信,许多困扰我们至今的谜团都能够被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