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的早年经历不详,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大概活了一百多岁。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1)

荀子出生在战国时期,当时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里齐国比较强盛。齐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成就霸业,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来到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讲学。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2)

荀子年轻的时候曾到过稷下来游学,向齐国的相国阐述治理国家的良策。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军事上的胜利,让齐王非常的骄傲自满。这时荀子向齐国丞相指出当前齐国面临的形势是:“楚国在前,燕国在后,强劲的魏国在右边虎视眈眈。三国要是联合起来趁机进犯,齐国,必然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但这个意见却没有引起齐国丞相的重视,荀子只好失望的离开了齐国。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3)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重回齐都临淄,当年的那些老一辈有威望的老者都去世了,荀子在外讲学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于是他很快得到了齐王的赏识,齐王让他担任“祭酒”的职位,也就是主持礼仪学府的最高行政长官。

在齐国讲学的时候,荀子曾回到赵国,做过赵国的大官,在赵孝成王面前商议过兵事;又曾经到过秦国,见过范雎和秦昭王。他像孔子、孟子一样,抱有治理好国家,使得天下太平的理想。他也曾周游列国,想从政治上施展抱负,结果却失败了,最终只好回到齐国讲学。后来荀子来到了楚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就是楚国人,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4)

他非常欣赏荀子,听说荀子到了楚国,春申君非常高兴,立即派遗使者恭敬地迎接他,从吃饭、穿衣到外出,春申君都亲自过问,并常常向荀子请教学问和治国的良策、方略等。荀子在春申君的热情邀请下答应留在楚国,他不仅与楚国大臣一起商量国家大事,还有了自己的封地。

荀子有了封地,时间久了不免有人心生妒忌,就在春申君面前说荀子的坏话。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5)

有个叫鲁顿的人,向春申君进言:“古时候汤商在不足百里的地方立足,武王以小小的镐京为基础,都能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他们竟能先后灭了夏、商两朝。荀子是天下闻名的大学者,他在楚国拥有王上的爱载和百姓的封地,一旦他有二心,势必将是一个祸害,我们不得不防备着呀!”春申君,听完鲁顿的话很是震惊。如果荀子叛变,他这个引荐人肯定是楚国的罪人,于是他派遣了自己的一个亲信与荀子交谈,委婉的表达了楚国辞谢荀子的意思。

受到侮辱的荀子愤怒地离开楚国,春申君心有愧疚,想亲自送行,等赶到荀子的住处时,人已经走了。荀子离开楚国投奋了赵国,很快在那里做了大官。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因为饱受夏桀的冷落而离开,去了殷做了相,还帮商汤统一了天下;管仲在鲁国不受尊崇,遭到蔑视,毅然决然的投奔了齐国,齐桓公欣赏他的才华,管仲做了国相,也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而鲁国却萧条败落。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6)

由此可见,贤人在哪里,哪里的君王就能贤达,国家就能荣耀。重用贤人国家必然强盛,冷落贤人国家必然衰亡。今天的人都知道荀子的才能,他来到这里,楚国不仅不能真诚的对待他,反而怀疑他会叛乱而把他赶走了,这样将会给楚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你还是好好思考一下吧!”。

春申君立刻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于是立刻派人去赵国请荀子回来。这时荀子写了一封辞谢信,并附上一首诗“以瞽为明,以聋为聪”斥责春申君不分好坏。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7)

春申君知道自己错待了荀子,于是反复派人去请,并且多次向荀子道歉,荀子被春申君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又回到了楚国,做了兰陵令。后来春申君被人刺杀,荀子的兰陵令也就做不成了。自此以后他一直生活在兰陵,一边写书,一边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传授给学生。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8)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法家代表韩非,另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孟子尊孔子,荀子也尊孔子。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发展,但他的很多见解与孔孟并不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比如孟子主张“性善论,”人性是向善的,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天然生成的,人出生的时候就是恶的都有各种不好的欲望,高尚的品格需要后天的不断教育而形成。

另外他还非常关注君与民的关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安稳的把船浮在载起来,也能使船沉没下去。这句话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起到了警醒的作用,成了千古名言。

荀子荀况(荀子名况字卿被人尊称为)(9)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是传承儒家经典的圣者。他的思想为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荀子的弟子之一,秦朝丞相李斯更是直接将荀子的思想付诸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