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

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的血液,

新鲜血液在哪里?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

近百年前,孙中山与李大钊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现香山路7号)酝酿国共合作的这段故事,在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1)

今天下午,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办,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和“红途”平台共同承办的红色实验舞台剧《握手》在中国大戏院首演。两位伟人为了完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景和使命“畅谈不倦,几乎忘食”的场景,通过演员们生动的演绎再现在观众面前……

真实再现国共合作历史故事,00后演员深受感召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收藏史料记载,1922年8月,李大钊受党中央委托,与林伯渠一道前往这处寓所拜访孙中山。此后的八九月间,孙中山在这里与李大钊多次会面,“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两人谈的范围很广,既聊历史、哲学,也讲国际革命运动、世界思想潮流,乃至民国以来政治的发展、民国政治建设、中国社会的症结等,核心是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两人的促膝交谈,为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奠定了最重要和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2)

作为一部红色文化创意作品,《握手》以舞台剧的方式,通过三幕场景向观众讲述了孙中山、李大钊二人在上海酝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故事,展现了两位伟人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懈奋斗、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气节。

为了让剧本贴近历史事实,编剧张盈阅读了大量史料、回忆录和最新研究论文,修改剧本10多次,反复打磨,力图真实又生动地还原这段故事。今年6月,项目还召开剧本研讨会,邀请了多位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完善剧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3)

“这次的‘握手’场景就发生在我们纪念馆,就发生在我们故居二楼的书房里面。100多年前,为了振兴中华的共同目标,两个伟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芒,照亮中国革命的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4)

出演孙中山的是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唐展翅。从事宣教工作12年,他曾多次扮演孙中山,每次都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他说,自己平日的讲解宣教工作为他更好地理解揣摩人物提供了很大帮助,而这次演出的感悟也能反哺到今后的宣教工作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5)

《握手》主创团队中还出现了00后的身影。东华大学表演系大四学生张家豪在该剧中饰演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亲密战友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张家豪认真查阅了史料,学习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历史故事。剧中,好学的廖承志在下棋时听取了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的理念和共产党人使命的阐释后,深受感召。长大后他积极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每次演到这场戏都特别有感触,作为14岁的廖承志,也作为00后的自己,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初心。那些革命前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张家豪说。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6)

校馆联手创新红色文化产品,为党史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据了解,舞台剧《握手》创作历时一年,主创人员主要来自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是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创新党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文化产品的一次生动实践。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7)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宋庆龄两位伟人生活的见证地,也是《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的成书地、国共合作的酝酿地。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何沫介绍,此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就已围绕“三个地”的定位,推出了两部情景剧。舞台剧《握手》是在此基础上,汲取合作经验再度推出的作品。

“今天的首演之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打磨剧本,思考形式转换,以巡演、驻演、实景演出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推广该剧。”何沫透露,目前还在考虑与中小学合作,将剧本提供给学校,让更多学生亲自参与排练,从实践中学习党史,进一步让该剧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8)

原东华大学表演系主任徐海燕此次担任该剧导演。从事表演和教育工作数十年,他认为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光辉点,充满热情与朝气的他们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这次舞台剧的创排给了学生们一次在实践中学习党史的机会,也是一场特别生动的思政教育。”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9)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吴晶表示,此次舞台剧的排演,是学生们的一次创作实践,也是一次党史学习。为学校开展“四史”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平台,也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

第一次国共合作资料(国共合作从这一次握手开始)(10)

上海市有关部委办局、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高校、纪念馆等负责同志,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对台交流基地、基层党组织、大中学生代表等600余人观看了演出。

特别鸣谢: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策划:王蔚 赵蕴烨

文、编辑:蒋竹云

摄影:周俊超 祁骏

剪辑:王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