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港渔民举行凤艇比赛。 覃 坚/摄
有一个地方,每一次走近都让我感动!
这个地方,家家户户的楼顶上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个地方,天蓝、云洁、浪柔,碧海长风。
这个地方,滩长平、沙白细,既无礁石,也无鲨鱼。
这个地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荒滩中蜕变出繁华,一步步走向和谐富裕。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海岸上的侨港镇。
这个地方,高楼万丈平地起;街道宽阔,马路纵横;港口码头帆樯林立;海边别墅、公寓住宅鳞次栉比;学校、医院、公园、电影院、敬老院、图书馆、文体娱乐中心应有尽有,商铺店面星罗棋布……迅速崛起、充满魅力的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是北部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果不明白侨港镇的发展史,也许以上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但是,侨港镇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龄的“难侨镇”,是个中国历史值得永远铭记的地方。
它真的太特殊了!
40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个没有人烟的荒滩。
40年后,这个地方,热闹非凡并享誉国内外。
走在侨港镇干净而漂亮的街道上,你丝毫感觉不到荒滩的些微痕迹。40年前的人们,谁也不曾意料得到今天这样的巨变。
时光回到40年前,那时的国际风云突变……
1978年3月21日,三艘破旧的渔船载着23人驶进地角港,北海出现了第一批被驱赶回国的难侨。接下来的时间里,20多万难民被迫离开海外的家园,他们扶老携幼从海上或陆地进入中国境内,形成了20世纪最大的难民潮,波及全球,震惊世界。当这些步履沉重、满身疲惫的归国游子,站在中国政府为他们设立的最大的渔民难侨安置点时,一无所有的他们,瞬时深切体会到了祖国怀抱的温暖。
一个小渔村的海岸边突然涌来这么多无家可归的人,打破了平静,拥挤而忙乱。当时来往滞留在北海的难民有3万多人,蜗居在政府为他们盖好的油毡棚屋。这些油毡棚屋虽然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大伙的心里还是热乎乎的。毕竟有了一个临时安身之所,跟那些漂泊不定、担惊受怕的日子比起来,这已经很好了。大部分难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在祖国怀抱中踏实过日子。
时间来到1979年6月2日,这对渔民难侨们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庆祝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全世界从来都没有过的难民安置方案在北海实施。这一天,北海华侨渔民公社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从此以后,渔民难侨们再也不是暂时落脚在祖国海岸边的没有根的漂萍,而是可以堂堂正正安居下来,成为祖国名正言顺的一分子了。
于是,这里成了广西最大的归侨难民集中安置点之一,也是广西唯一一个安置归侨并以捕鱼为主业的镇级行政区划。
一个乡镇机构的成立,由于它的居民的特殊性,牵动了从中央到地方、从联合国难民署到各级涉侨部门官员的心,这无论是在新中国建设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这个以华侨为对象建制的机构,不仅在当时是独特的,时隔4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还是国内唯一的。
独一无二的难侨安置模式,让归侨、难侨们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他们跪在这片荒滩上,双手掬着泥土高高举过头顶,慎重许下“排除万难,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誓言。
然而建设美好家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从“北海华侨渔业公社”到“新港镇”,再到“侨港镇”的名称更迭就能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干出来的!
这群远归的人们,他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家园,更加珍惜如今的新家;他们被迫中断了以往的历史,更加注重书写自己崭新的篇章。因为他们知道,是伟大祖国,接纳了他们怆然而悲壮的跨海回归;只有祖国,永远是海外华人的骄傲与坚盾。因此,他们没有理由不在祖国的庇佑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于是乎,一场声势浩大、热火朝天的难侨安置大建设,在北海市区以南数公里的南边岭1.1平方公里的荒滩海岸上开始了。
沉睡的海滩惊醒了,荒凉的海岸沸腾了,南边岭海岸翻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侨港人以坚强的毅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卷起裤腿,甩开膀子,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在这片荒滩劳作,向渔、向海、向世界,用神话般的速度,将一片荒滩变成了美丽的海滨小镇,将“难民营”建成世界难民安置典范!
穿越40年风雨,侨港在烈火中涅槃!
今天的侨港,从苦难中走来,在自信中傲立!
当我在朝霞映照中,站在车流和游人交织的繁华街道,或站在渔港看着络绎不绝的商客和大大小小船舶,或在夜幕下的风情街漫步,都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而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个叫周胜林的归侨讲述的故事:
1978年4月30日,我们一家大小25口人,借助两艘小艇驶离越南苦婆岛,沿着海岸线由南向北漂泊,经过半个月不堪回首、九死一生的煎熬,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祖祖辈辈曾经居住过的北海。当初,由于一下子涌入1100多艘船艇、近万名归侨,北海成为当时国内外媒体所称的“难民村”。当时的“难民村”可以用“晴天一把火,雨天一地水”来形容。于是,相当一部分归侨熬不住了,为了另寻生活出路,他们又选择通过各种途径漂向海外,其中包括我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而我思前想后,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国内。
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我和父母以及许多归侨没有离开侨港的选择是正确的。
2016年我前往美国探亲访友,看到弟妹和其他老朋友依旧还在拼命挣钱养家。而我2008年从渔业公司退休后,参加了侨港老年协会、归侨联谊会,平时经常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颐养天年。
这些年来,弟妹们和不少侨胞也从国外回到侨港镇探亲访友或祭祖,他们看到侨港镇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都会连声对身旁的亲戚朋友说:“真想不到侨港变化那么大,祖国发展这么快!”
周胜林和一起留在侨港的哥哥、姐姐三兄妹,如今分别建起了宽敞舒适的三层楼房。周胜林的三个子女都得到了应有的教育,现在都已成家立业,生活美满。
另一个归侨卢德华回到侨港时已过而立之年。在越南上学、工作、娶妻、生子的他,当时最担心的是“咸水鱼到了淡水能不能生活?祖祖辈辈打鱼为生能不能继续?”与他一同驾小艇回到祖国的胞姐便是出于这种担心,后辗转经香港又去了美国。
40年来,亲历了侨港镇从渔业大队到集体承包再到个人承包的变迁,卢德华不仅能继续打鱼,而且回来时的小船,慢慢换成了大船,现在还在更新换代。近几年姐姐多次回来探亲,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她甚至开始后悔当年的赴美决定了。
今天,美丽的侨港镇,已拥有了“滨海风光、疍家风情、越式餐饮”三张名片,书写了诸多令人赞叹的佳绩:
——侨港当年的难民安置,成为当时全球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世界哗然,名震中外,侨港创造性的难民安置模式因此成为联合国在全球难民安置工作上的典范;
——一群几乎文盲的渔民,回到祖国之后十余年时间,从学习中文开始,经过社会成人教育,大多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一部分人甚至达到了大学文化程度;
——自祖辈传承来的传统捕捞起步,短短40年间,从300多条小艇和几十艘破旧的小帆船,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个渔业公司,各种渔船2000余艘,总马力26万多千瓦,传统近海捕捞已向远洋迈进。拥有海产品深加工企业10多家,每年水产品交易近50万吨,成为具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目前广西最大的海洋渔业产品加工基地之一;
——从昔日的“难民营”,到今天的中国归侨第一镇、中国边陲第一镇和中国文明镇,侨乡实现了超越梦想的跨越;
——从“天之涯、海之角”,到与世界有着广泛联系的“情感中枢”;从跨出国门的“跳板”,到吸引国内外侨眷故旧纷纷定居的“磁场”,侨港成了人们心中独具魅力的地方;
——从荒芜的海边滩涂,到迷人的“天下第一滩”;从荒芜的沙丘,到闻名遐迩、充满中越风情的繁华街市,昔日荒滩旧貌换新颜,实现了历史性的改变;
……
镇上第一批考上北海中学的归侨、难侨子女,1979年4月回国时才10岁,现为北海市某旅游公司部门主管的曾春霞说:“这几十年感觉最深的,不是我读书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是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刻理解。”
一位1978年4月回国,曾任渔业公司经理的退休归侨卢瑞明说:“国家对我们归侨、难侨很关心,我们能有今天的生活,都是党和政府的功劳。”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化作一股力量,重重地敲击着我的灵魂,震撼着我的心灵,这股力量是什么?
这股力量是侨港镇家家户户楼顶上、海港里艘艘渔船桅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是侨港1.8万多名归侨的共同心声:
祖国,我爱你!
祖国是归属,心安是归处啊!
(来源:广西日报 农 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