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时要求,全面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豆粕是什么?究竟有多重要?我科学家在大豆育种方面有哪些进展了呢?今天,小农来跟大家聊一聊豆粕和我国的大豆产业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残渣)。豆饼和豆粕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0%~50%,与棉籽粕、花生粕、菜籽粕等12种动植物油粕产品相比,豆粕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最不易被取代的一种。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1)

在我国,豆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家禽和猪饲料

豆粕内含有多种氨基酸,可以满足家禽和猪对营养的需求。

实验表明,在不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的情况下,仅豆粕中所含有的氨基酸就足以平衡家禽和猪的营养,从而促进牲畜的营养吸收。

牛、奶牛饲料

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的豆粕能够提高出奶量。

在肉用牛的饲养中,豆粕也是最重要的油籽粕之一。

宠物食品

豆粕还被用于制成宠物食品。简单的玉米、豆粕混合食物同使用高动物蛋白制成的食品对宠物来说,具有相同的价值。

水产养殖

最近几年来,豆粕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豆粕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例如蛋胺酸和胱胺酸能够充分满足鱼类对氨基酸的特殊需要。

由于鱼粉用鱼捕捞过度原因,造成世界鱼粉减产,供给的短缺使鱼粉价格居高不下,因此,具有高蛋白质的豆粕已经开始取代鱼粉,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造纸、涂料、制药

造纸、涂料、制药等行业对豆粕也有一定的需求,大豆还可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及化妆品和抗菌素原料。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2)

豆粕如此重要,那为何要减量呢?

我们来看看大豆产业现状。

历史文化:

大豆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古称“”。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由此可见黄帝在位期间便已种菽。”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3)

大豆与水稻、小麦、玉米同属我国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满足了国人主粮的需求,而玉米大豆虽不完全作为主粮食用,却扛起了国人对油、肉、蛋、奶的需求。

生产方面:

我国大豆进口率世界第一,大豆自给率不到两成。

我国虽是大豆原产国,大豆种植大国,年产量不低,但并不能满足需求,仍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所以世界大豆市场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1.26亿亩,产量1640万吨左右。同时,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进口大豆9651万吨,占大豆供给的绝大多数。

上世纪90年代,大豆总产在1000万吨左右时,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产量提高到1640多万吨,每年却依旧需要大量的进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需求增长太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4)

过去二三十年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植物油脂和蛋白的需求大幅增加。

大豆是粮食、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既能生产人们喜爱的豆浆、豆腐、豆油,又能产生可用作饲料原料的豆粕,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导致供求缺口迅速扩大。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油脂和饲料生产。

大豆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豆粕的价格波动更影响着我国饲料粮安全和国人的“肉盘子”。发展中国大豆,是时候了。

目前为止,我国的大豆种植水平和农业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大豆育种方面,产量一直都是科研专家们攻关的主要方面。

研究揭示我国大豆驯化改良进化史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提出大豆进化路线,发掘了大豆不同进化阶段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从中克隆了一个重要的开花基因GmSPA3c。

我国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内收集了4万余份大豆种质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多样性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丰富的。研究团队前期构建的可代表我国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初选核心种质为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奠定了材料基础。

为了对包含早期驯化、种植区域扩展和遗传改良在内的大豆进化史进行解析,研究团队以构建的初选核心种质为主,选取了2214份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种质资源,并利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系统发育树、种群结构和种群历史分析,研究提出了野生和栽培大豆的进化路线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于野生大豆从我国南部向北部的扩张,第二阶段是地方品种在我国黄河流域的驯化过程,第三阶段是地方品种从我国黄河流域向南、向北扩张,第四阶段是当地改良过程。研究发现,在大豆地方品种的扩张中,遗传渗入主要来自当地(同域)的野生大豆种群,而非异域野生大豆种群,这表明当地野生大豆的遗传渗入促进了当地地方品种的适应性。

大豆是怎么变成品种的(大豆究竟有多重要)(6)

研究还鉴定到在野生大豆的扩散、驯化、地方品种的扩张和随后的改良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基因组信号。考虑到花期在大豆传播和适应中的重要性,研究人员着重对花期调控通路中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期的适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基因编辑,研究人员验证了GmSPA3c基因具有花期调节的功能,推测是经典开花基因E7的候选功能基因。该研究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揭示了大豆的进化历史,为规模化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定向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专家每一次的进展,

都代表我们离“技术完全自主”,

又迈进了一步。

◆ ◆ ◆ ◆ ◆

关注小农,和小农边吃边追溯果蔬的人文历史,探寻植物文化,从自然界中寻求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