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胜 于都在线 今天

——熊思传先生文集读后

熊思传,号九长,笔名泉水,江西省于都县人。1966年毕业于三门中学, 1986 年加入江西省群文学会。历任罗坳乡政府办公室文书、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县文化户协会秘书长、县观赏石协会秘书长和镇社会文化事业中心主任等。曾被赣南文化报和县老年体协聘为“特约通讯员”、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现为于都县书法、美术、摄影和作家协会会员。曾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故事、通讯、诗歌、散文和议论文等作品 200 余篇(首)。从 2007 年至今,己出版文集《笔走乡村记耕耘》、爱情小说《情悠悠》、散文集《山韵》、情感小说《情末了)、《走近峡山》、自传《岁月放歌》以及《行书字帖》。第八本个人专著《夕阳霞光》正在编印出版发行。 2017 年,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中国邮册》发行组委会,以熊思传自己的书法作品、肖像,正式成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十九大”主题《中国邮册》之美誉的邮票、邮品、邮册发行。并有不少书法、摄影、文学等作品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和获奖。

可能是一年之前,江西老作家熊思传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两本精美的文学著作,即长篇小说《情悠悠》、散文集《笔走乡村记耕耘》。扉页上极为认真地签上“许庆胜先生指教”,还加了红印,注明“学生:熊思传赠,庚寅年金秋”。我看他的折页照片和简介,知道他是1946年9月生,近古稀的长者却称是学生,这让我这年轻的小伙子感到汗颜和不安!更令我感动的还在后头:尽管工作弄得我疲惫不堪,我决定尽快地给熊先生写,不久他亲自寄来了他自己的100元,算作额外的稿费,令我真是感动。《笔走乡村记耕耘》厚达300多页,让我知道了江西农村的丰富知识,可以启发我更多的创作灵感,那更是金钱买不到的!

熊思传是江西的一位文化干部,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文化工作的精彩记录和文字的刻意存留,很珍贵。能写的文化干部现在来看还是相当的少,这就造成一种遗憾:就是把相当珍贵的关乎文化的工作资料遗失了,尽管现在政府注重了档案管理,但实在地、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档案到了时候根本不能应急。盼望能写的有文化的干部,只要能写就一定要写,档案资料旁证价值太重要了!《笔走乡村记耕耘》的重要价值就是如此,古稀之年的熊思传先生从解放前至今,共和国的风风雨雨他都经历了,亲眼目睹了,关于他那地方的历史、块块状状,只要用得着,看他的《笔走乡村记耕耘》就差不多了。如《我的文化人生》《我走上文化路》《吹出一番新天地》《唢呐手钟善荣》《民间艺人邹厚荣》等等,这些散文除了具有资料价值之外,艺术审美价值也相当高,感情真挚,动人心弦。如“老爸去世整整二十周年了。回忆起他的一生,作为儿女我们无不肃然起敬。他目不识丁,一生忠厚、慈祥、勤恳、正直,为了把一个个儿女送进初中、高中,他成了家庭里的‘包工头’”,从播种到收获,全靠他一双手。“尽管做出了巨大贡献,临近前“他叫拢我们兄弟姐妹到他床前,说他不行了,用粗哑的声音检讨自己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感到遗憾内疚,要儿女们原谅他。只见老爸泪水如涌,不停地哭泣着。”“他多么舍不得离开儿女们,离不开这个家,又多么舍不得离开人世间啊!正因为这样,所以老爸才哭得那么伤心。这哭声,久久地震撼着儿女们的心!(以上引自《笔走乡村记耕耘》102-103页,《老爸泪》)”朴朴素素的语言就把无私而善良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立起来了,夺人心魄!让有失去父亲的锥心苦痛的个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禁不止对苦难的人生产生复杂的感悟与同样复杂的价值判断。我的同样忠厚、善良、勤劳的父亲也已离世15年了,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姐妹付出的辛劳也是无法计数的,读了熊思传先生的《老爸泪》,让我自然地回忆起往事,深深陷于失去亲人的人生无常的巨大痛苦之中。我为他的父亲与我的父亲以及天下众多的离世的善良、忠厚、勤劳的父亲们,流下了痛入骨髓的伤心泪水!这就是艺术的强大感染力量!这就是艺术佳作!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方法(对笔走乡村记耕耘的价值判断)(1)

除此之外诗歌部分天然、纯净,虽不能过誉,但独到的诗意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关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如《浅谈农村文化活动趋势》《浅谈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制度化和规范化》等,都眼界高远、思维缜密、论证清晰、具有极大的理性说服力、建议力,也充分呈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爱国爱民情怀和高尚的民族忧患责任意识,真是难能可贵!整本《笔走乡村记耕耘》色彩斑斓,我是把它作为现代原生态小说来读的,就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作家洪烛先生的《游牧北京》一样,都有原生态色质,这就是小说观念的问题,大概小说作家们腻烦了传统派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三位一体的老模式,就像吃饭,老饭吃够了,必须换换口味,原先都要炒熟,现在一些大宴上有的菜色已不再炒熟了,而是把“野菜”“黄瓜”“蒜”等简单洗浄就端上来,沾着酱吃,不也极有特殊风味吗?《笔走乡村记耕耘》就有这种特殊的原生态小说的味道。

“生命只有一次,绝不会再来第二回,要是他能够拉回过去的岁月……”(契科夫语,《决斗》)。对生活及时地记录和出版就是“拉回岁月”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笔走乡村记耕耘》就是一个绝对的好榜样。这种“拉回”一定具有极大的资料收藏意义,社会参考价值、文学灵感启悟创造价值(比如时间久远后,有人就把艾芜的《南行记》改编成了电影)、不同方位的欣赏价值等多向度的价值功能。已经说了不少了,不一定对,发给熊思传先生指正,您不吝赐教吧。

2011-9-28

写于山东莱芜市政协《江北诗词》编辑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方法(对笔走乡村记耕耘的价值判断)(2)

情爱小说景区的新突破和再丰富

——读熊思传先生的长篇小说《情悠悠》

(作者:许庆胜)

熊思传先生的长篇小说《情悠悠》是感人至深的。作为一段生命传奇历程的截取与艺术升华,无论现实意义还是艺术意义都是极为珍贵的;尤其是艺术意义,因为文学库存的存富丰饶离开了历朝历代作家们的不断艺术努力,那是难以做到的。还因为寻有价值的往昔岁月以及难舍的情感片段是不能忘怀的,不得不说,不得不写,人生最有价值的部分或许就在这个艺术总维的维度,除此之外,生命一场有形的一切都会消失。

世界上自有男女存在,便有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便有了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记录。各种形态的都有,有包办式的,有自由恋爱的,有一见钟情的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就《情悠悠》来说,男女主人公的情恋基本可划在传奇式的日久生情上,女主人公金菊花有一见钟情的成分,她来自大城市上海,思想开放,对情感的表露勇敢、直接,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与她相比,男主人熊秀才就显得被动、传统,一再地小心谨慎,以致多次拒绝式地避开,比如在人多的地方、路上,有意识地远离,在电影院私自躱到前排,让金菊花格外伤心、发怒,事后不得不编造各种理由搪塞。这种对立的情感外露,是与两人的生存地理迥异、所受教育的差异以及人生目标、主观愿望的不同所致。金菊花的上海,十里洋场,那可是西方文化熏染最重的地方,对于男女间的肌肤之触比较随便,比如与男主人公见面不久,就把手搭在他的身上,把头歪在他的肩上,在路上挽着他的胳背,握着他的手,把对他的爱从肌体上就表露得淋漓尽致。男主人公第一次去知青班吃饭,饭后就让他在自己卧室内休息,这在乡下的女孩、甚至成熟女人来说是不可能的,男女有别,浓重的封建枷锁让乡下女子躲之唯恐不迭!即使心内存有爱意,也不可能这么快、这么外露,那也要藏藏掖掖的,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所致。看来金菊花对男主人公是从心里对他痴情的,主要爱他的才华,“美女爱才子”古今如一,这种社会现象、人伦机制的形成,若要解释清楚,那需要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写出成本的著作也未必能达到目的。再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特定时间与空间导致,即特殊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金菊花就明明白白地表白过:“我离家千里迢迢,这里没有熟人、亲人、朋友,我把你当亲人、朋友”(见该书69页),这种寻求保护的自我意识不能否认起了前推作用,但话又说回来,她周围的男同志多的是啊?为什么单单选中了“秀才”,更何况有人正在死皮赖脸地追求她?看来“秀才”的确存在诱她的独到魅力,而且他并非单身,而是有家小的“另外世界”的人(91页),她就冒着种种风险勇敢地追求他,铁心地要嫁给他,她最大的生活目标就单纯到了这个程度。与她相反,“秀才”就顾虑多多,他也是真心爱她的人,但乡村旧有文化的塑造,传统的儒家责任意识,干部律条的束缚以及“知青罪”的现实威慑等,使他由仿徨、犹豫,最终选择了放弃。“在处理友情、爱情和家庭等问题上能够尊重事实,面对现实,决不轻率乱动,感情用事、草率从事。”“决不被那些意识不到、不能控制、无意识的力量所驱使。”(见《后记》156页)。作者的这个崇高判断与身体力行,其现实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太多的“轻率乱动,感情用事”导致的悲剧是太多太多了!因而这部小说作为正面教材广泛传阅,具有不小的启迪和矫正效用,对现在中央极力倡导的社会和谐发展肯定有不少帮助。而他对爱情小说景区的突破和独到贡献也正在这里。因为据我了解,“五四”以来的婚外情小说,从茅盾先生大加赞扬的庐隐的《海滨故人》一直到新时期邓友梅的《悬崖上),都已经“轻率乱动”得不可收拾,已经形成了婚外情小说的固定模式,能理智的再现婚外情自觉刹车者,熊思传先生可能是第一人,这就无形中丰富了爱情小说的表现领域。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方法(对笔走乡村记耕耘的价值判断)(3)

还应该特别肯定的是熊思传先生为艺术突破与丰富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勇气,把一般人看来不能言说的隐秘往事公布于世,并且极为清晰的直言“这是一部真实的爱情故事”(见156页《后记》),令人敬佩!美国美学家、文学评论家杜威(1859-1952)说过:“艺术是日常事件、活动和痛苦经历组成的经验的延续(杜威,《艺术即经验》)。”正因为“痛苦”,所以不吐不快,吐出来就是难得的艺术精品,类似的《廊桥遗梦》不是成了世界性杰作了吗?谁敢保证《情悠悠》随岁月延展迁移不会成为杰作?反正我不敢保证!但如果都顾虑重重,慑于闲言碎语不敢写出来,造成的艺术遗憾就太大了,那就是对艺术现实创造丰富的不负责任,那肯定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家、艺术家!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方法(对笔走乡村记耕耘的价值判断)(4)

(作者简介:许庆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城市诗歌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新国风》文学杂志副主编,北京《中华文艺家》文艺理论编审、特约理论家,莱芜市作家协会理事,现任山东省莱芜市政协《江北诗词》编辑部编辑,13561733499,联系家庭地址:山东省莱芜市邮政局刘宝庆经理转许庆胜,邮政编码:271100,主要著有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此书三次印刷,印数百万册,在金点子信息港“文学视野”、莱芜在线“文学百花园”、莱芜新闻网“文学原创”等网站争议激烈,参与人数数百万计)等五部;中篇小说《爱上市委书记的女儿》等八部。短篇小说:《想你的苦泪流一生》等数百篇,其中《黑色轿车》荣获全国“广西桂林漓江笔会”小说创作二等奖。诗集《惨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等九部,剧本《嘹亮的田野》《东风新曲》等,文学评论集《苗得雨诗文赏艺》(三十多万字)、《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等。正在进行《新国风诗人作品探微》(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陈钦成诗人诗歌研究》等学术著作的文本前期写作;并在美国《远东时报》、《新大陆》、《亚省时报》、《常青藤》、越南《越南华文文学》、《文艺报》、《中国建材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文学》、《山东作家》、《辽宁作家》、《读书人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信息数百篇,总计300万字。原外交部李肇星部长亲自签名寄贈《肇星诗百首》,美国《远东时报》发表他的评论文章时的编者按中称其为“大陆著名学者”,其小传事迹已入《中国名人大辞典》、《中外名人大辞典》等四十多部大辞典中。

(供稿:于都县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