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讲解第18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讲解第18期(天天论语笔记第175讲)

论语讲解第18期

【原文】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与道德,越是仰望,就越觉得高大;越是钻研,就越觉得坚实。眼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们学习,用各种典籍来使我们知识渊博,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全力,好像看到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我很想追随上去,却发现没有靠近的途径。”

颜渊就是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没有之一。本章颜回对孔子的赞扬和讴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本章不仅对孔子给与了超凡脱俗、至高无上的评价,还体现了颜回超高的文学修养。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悠远美妙。

夫子之道不可穷尽,不可描述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喟(kuì):叹息的样子。弥:更加,越发。钻:钻研。瞻(zhān):视、看。孔门弟子中子贡也多次高度赞扬孔子。《子张》篇中,子贡赞扬孔子“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这些赞扬跟本章颜回的赞扬异曲同工,都表达了孔子的学问和道德修养是高不可攀的。但子贡的文字水平明显要比颜回低一大截。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司马迁引用《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赞美孔子。后面加了两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两句也有两种理解:一是,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二是,即使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不管是身不能至古代,还是修养达不到这种程度,都能表达出司马迁对孔子的景仰之情。

颜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贡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司马迁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都表达了夫子之道难以企及,难以捕捉,高大形象令人景仰。朱熹《集注》说:“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朱熹说颜渊非常了解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是“不可及、不可入、不可象、无穷尽、无方体。”颜渊只能叹息!何晏《论语集解》批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何宴说的也是夫子之道“不可穷尽,不可描述”。

颜回、子贡、司马迁、朱熹、何宴,这些儒学大家都说夫子之道难以捕捉,不可及、不可入、不可象、无穷尽、无方体。那要如何才能见到夫子之道呢?南怀瑾说“放下意念,放下你的妄想、你的分别、你的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之时,你才能见道,这叫行到行不到处。等你见道了,你就知道,原来前后左右、上下十方无不是道。”“因此《中庸》上面讲了实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实话,道不可以须臾离开的,须臾是很暂短的时间,一剎那,一剎那都离不开道。为什么?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可须臾离开,可离开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叫不可穷尽。”南怀瑾的解读颇有些佛家的意味。

夫子之道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循循然”,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教导。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朱熹《集注》:“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博文约礼是教育学生的次序。朱子说夫子之道虽然高妙,但在教育学生方面还是有次序的。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侯氏指侯仲良。侯仲良,名淳、号师圣,也是宋朝的理学学者。他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晚年却贫病而死。著有《论语说》和《雅言》。他说“博我以文”是要求学生“格物致知”,“约我以礼”是要求学生“克己复礼”。他这是结合了“颜渊问仁”的典故来解释颜渊的话。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所以颜渊说夫子“约我以礼”。(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

总之,颜渊的这句话表达的是夫子之道虽然高妙,难以企及,但对学生的教育还是有办法的。“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停不下来,又跟不上去。

“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欲罢不能”,想挺都停不下来。颜回这才是真正理解了夫子之道的内涵和夫子教育方法的精髓。如果一个人的学习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境界,还有什么是学不懂的呢?假如天假颜回以岁月,那肯定是一代圣人。天妒英才,没办法!

“即竭吾才”,直到我用尽了全力,“如有所立卓尔。”好像看到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卓”的本义为超然独立、高明、高超。朱熹《集注》注“卓,立貌。”这应该是朱子引申出的一个错误。颜回的原话中“卓尔”的前面就是一个“立”字。这里用本意解释是最恰当的。王阳明解释说:“谓之有,则非有也。谓之无,则非无也。”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思。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末:通“莫”,没有;由:遵循。也已,语气词。“末由也已”指无方可遵,无章可循。朱熹:“此颜子自言其学之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朱子说这是颜回讲自己的学业达到的境界。太喜欢夫子之道,已经用尽了全力,看到的更加亲切,再也没有力气用上去了。朱子还引用了程子的解释:“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着力不得。”程子说到了颜回这样的学问修养地位,“功夫”是最难的。已处在峻岭绝壁之处,有不能使劲太猛。劲使小了难以进步,劲使太大了又会出危险。也就是我们说的“走火入魔”。程子还说:“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

朱熹在《集注》中,大段引用了胡氏对本章的解读:“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尊所间,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而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见夫子所立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从,必欲至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胡氏指胡瑗,北宋理学先驱。和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讲求“明体达用”,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先后主持苏、湖两州州学,所创“经义”、“治事”两斋,为高等学校分系分科的开端。

读懂了本章颜回对孔子的讴歌,就可以理解颜回死时孔子为什么那么悲哀。颜回三十岁早死,在孔子心中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颜渊之死比自己的儿子孔鲤之死对孔子的打击还要大。因为孔子把颜回当做衣钵传人来培养的。年老体衰,对社会失望透顶的孔子,在颜回死去之后,就可以说由失望转为绝望了。老师能得到学生如此之高的评价,这辈子也算值得了。我们说好学生需要有好老师的教导。反过来说好的老师也需要好学生。

道客村曰:

高坚前后语道体,

仰钻瞻忽未得机;

欲罢不能卓尔立,

即竭吾才难企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