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看知识管理

《庖丁解牛》-庄子

原文: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ppt(从庖丁解牛看知识管理)(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分析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ppt(从庖丁解牛看知识管理)(2)

善讲故事的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说明了工作的三个境界。其中一段内容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其中,三个工作的境界,可以分述如下:

第一层:一般人做事情的态度,可能是把工作当工作时,相当于最原始的第一个境界。所以眼中所看到的就是一只全牛,则宰牛的人可能就是拿刀锯直接切牛,分解各部位即可,结果是以硬碰硬,族庖月月换刀。

第二层:但如果注意到了依不同部位特性程度、而且善用刀割东西的力学点时,则可以进入第二个层次,所谓良庖一年换一次刀即可。只是,这个层次还停留在物理层次。

第三层:最后,如果对一只牛所看到的细节,能分辨不同温度的差异,而且能看穿筯、骨、节支和肉之间的空隙,而以实的刀刃精确地分解虚的空隙时,那么刀子即使用了十九年都和新刀一样。这个层次不但达到了物理层次的极点外,还在下刀时能到达精神层次,才能精准地游走在正确的空隙上。这样的层次,可以说也到达了道的层次了。或者说,所有的工作如果要做到尽善尽美,都需要在物理上或精神上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启示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ppt(从庖丁解牛看知识管理)(3)

庄子所做的是讲了一个故事,但不同人听了都会有不同的用处,而且各行各业无一不受用。为什么呢?

这就是中国式知识管理里所谓的抽象意涵。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故事,骨子里描述的是做事的“道”,这个“道”说明了必须先要肯做(第一层次),再来就是有符合原理(第二层次),最后,还必须心性修为上到达很高的精神状态(第三个层次)。

既然此“道”指做事(注意:并没有限定做那种事)的方法,那么做什么事不可用这个道理呢?近代对象导向的编程人员也有这种体会,这就是它们叫做抽象类别的概念。如果共同抽象的层次越高时,适用的范围就越多,所有在这个范围下的子类别都可继承这些母系的能力。所以同样的程序,不须要写第二遍,把前面的写过的母系拿来用,再针对不同的做适当的处理就好了。如此一来,若程序有修正时,不管被用过多少次,只要改一次母类就可以通用了。如果回到这个故事里,只要是三段的抽象里有任何一段抽述有问题,就改那一段即可,那么又同样可以用到各行各业的做事行为。

在近代的知识管理大师野仲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在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创造知识的企业》)中将这种内隐知识外化的技术叫做隐喻(metaphor)或模拟(analog)。是知识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试想如果你不能外化成表达或是文字而只有自已能了解时,如何传承给其它人呢?

中国的知识管理里,如果有一个故事,触发了你(或某人)一些有意义的想法,这个触发就是道(意指故事背后“抽象”出来的智能,在易经里叫不易,在禅宗里叫做“顿悟”,在西方叫abstract(抽象),而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就是要够懒,为什么呢?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样的,如果聪明且够懒的人,就可以把这个触发用在很多地方(三隅反),这不就是知识管理的基本要义之一,要“站在历史巨人的身上成长”吗?

庖丁解牛知识点归纳整理ppt(从庖丁解牛看知识管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