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1)

万荣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西濒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人口45万。荣获“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县”等称号。

一、历史沿革

1、唐武德三年(620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置万泉县,治今县西南古城,属泰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泰州,万泉县属绛州。大顺二年(891年)万泉县改属河中府。

2、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置荣河县,治今县西南宝井,为庆成军治。金贞祐三年(1215年)于荣河县置荣州,万泉县改属荣州。

3、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万泉县入猗氏县,元初废荣州,复为荣河县;至元十五年复置万泉县,并属河中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并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并属蒲州府。

4、1914年属河东道。1920年荣河县迁治冯村(今荣河镇)。1927年直属山西省。

5、1952年万泉县徙治解店。1954年万泉、荣河二县并为万荣县,治今解店镇,属运城专区。由二县各取首字为名。

6、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撤销,并入稷山县。1960年分治,恢复万荣县。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

二、地名来历

1952年,万荣县由万泉、荣河两县合并而成。

1、万全:唐武德三年(620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阴、龙门五县部分区域置万泉县。万泉以城临山涧、地多涌泉得名。《元和郡县志》:“县东谷中有井泉百余区,因名万泉。”

2:荣河:西周为耿地,开元十年(722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荣河溢河,人称祥瑞,改称荣河县。

三、风景名胜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2)

1、稷王山塔。塔耸立在稷王山顶峰,据塔内铭碑记载,建造于宋元祐二年(1807年),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边长2米,高23米。一层塔檐仿木构砖雕斗栱,其余各级皆叠涩出檐,塔顶残损。远观其塔像一棒槌,俗称 “棒槌塔”。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3)

2、万荣东岳庙。属中国道观建筑。在山西省万荣县城内(古解店镇)。创始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627~649)已有之,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重建,明清又予以扩建和修补。庙内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天齐大帝殿和寝宫。其中的飞云楼造型秀丽美观,结构组合巧妙,充分发挥了中国建筑技法的特长,是现存古建筑中难得的实物资料。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4)

3、万泉文庙。位于万泉乡万泉村,占地面积2784平方米。现仅存大成殿和琉璃影壁。大成殿为明正统四年(1439年)所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82.48平方米。前檐斗拱五踩双昂,后檐及两侧均为五踩单昂。梁架结构简洁,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5)

4、万荣后土庙。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黄河东畔,汉武帝时庙在汾阴,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黄河水所淹,移今址重建。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现存山门重楼、戏台、献殿、后土大殿及钟鼓楼、配殿、廊屋等,雕刻富丽,琉璃鲜亮,布局完整。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6)

5、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万荣县县城发展规划(山西万荣县----万泉)(7)

6、笑话博览园。位于李家大院北侧,是以笑文化为载体的娱乐园,由“欢乐广场”、“笑话王国”、“苹果娃乐园”等主题片区组成。走进笑博园,笑话喷泉、笑话舞台、笑话广场和以雕塑形式展示的万荣笑话“智慧园”和“开心园”分布其中;有笑关、笑门、笑墙、笑街、笑河,还有笑话迷宫,投影笑话剧场、模拟笑话图书馆,万荣笑话展览馆、“万荣笑话村”,笑话哈哈镜和笑话茶座讲堂等。

图文丨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