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1)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当然容易我行我素。更何况,利益分配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这就难免有心怀怨恨者。为了维护统治,在封建王朝都是采用了简单粗暴的肉体毁灭策略,从根本上上去除敌对势力。而且,皇家还宣扬着“雷霆雨露,俱是天恩”的思想,让百姓无条件的愚忠。

因此,别说是直言犯谏,就是讽刺挖苦,都得小心翼翼。甚至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诗句,都被当作文字狱。比如胡中藻的“一把心肠论浊清”,就因为浊在清朝国号之前,被定为大逆不道,全族受牵连。虽然别的朝代,没有清朝统治者那么敏感,但也容不得有人讽刺皇权。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2)

即便如此,文人的脑子总是迸射出充满智慧的思想。有一首讽刺皇帝的诗歌,却流传相当之广。他的作者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而且还因为写得太好,而被皇帝加官进爵。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3)

先来说说这首诗表面的意思,春城不是指四季如春的昆明,而是暮春时节的长安。这个时节的长安城处处飞花,寒食的东风将皇宫里的杨柳吹斜。黄昏时宫中御赐的蜡烛,随着轻烟一同飞入了王侯将相之家。

这个意境是不是很美,唯美的画面朦朦胧胧,哪有半分怨气,又哪有半分对皇帝的讽刺呢?而且这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蕴意深远,气度非凡,是千古名句。全诗在当时就广为传播,它刻画了皇家的气派,似乎陶醉在皇都春色之中,歌咏太平盛世。

至于说从宫中传递蜡烛给近臣,那是唐朝的一个习俗,用意有两点。一是告诉臣子,寒食结束之后可以使用火了,二是提醒近臣们,要向介子推学习。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4)

这首诗写成之后,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帝唐德宗,都爱不释手。唐德宗特意叮嘱,让这首诗的作者韩翃担任驾部郎中,专门为皇家制定文书。因为当时有两个韩翃,其中一个是江淮刺史,另一个则是此诗作者。

作者韩翃担任过侯希逸的幕僚,但现在已经赋闲在长安十来年,无所事事。包括他自己都不认为,唐德宗说的就是他。然而,唐德宗却亲自书写了这首《寒食》,并且安排道:“与此韩翃”。

谁也没有想到,韩翃也就从此咸鱼大翻身,受到皇帝的赏识。他为官时,已经60多岁了,却大红大紫,仅用了几年时间当上了中书舍人。不过,后人普遍认为,唐德宗可能没看懂这首《寒食》,因为它的确是首讽喻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5)

诗中所提汉宫,实际上这是以汉写唐的手法,在唐诗中非常常见。寒食节本来是禁止用火的,老百姓都只能吃冷食。然而,百姓倒是遵守了这个习俗,皇家却早早传蜡烛,赏赐大臣,这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而且,诗中所说的“五侯”,指的是汉桓帝所封单超、徐璜、左悺、 具瑗、唐衡五个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单超》提到:“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唐朝和汉朝一样,也面临宦官专权的困扰,韩翃在这里,也是讽刺皇帝亲近宦官,厚待宦官,反倒忘了百姓。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这首讽喻诗太过巧妙)(6)

更为重要的是,韩翃是天宝十三年的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才华横溢,天下知名却只是充当过幕僚。最后连幕僚都当不上,闲居长安十年。随着年纪增大,他还被许多年轻人看不起。在此之时,他不仅写下了《寒食》这首名篇,而且还有一些牢骚之作。这种情绪下,怎么还会歌功颂德?然而,就是因为《寒食》的技巧太高,瞒天过海,让韩翃翻身农奴把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