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道源,又名笪深,字道源,句容白兔茅庄人,崇宁五年(1106 年)进士,有文集20 卷。曾在南京建有名的笪桥。《乾隆句容县志》有记。

油坊桥秦淮新河大桥施工进度(笪道源南京建笪桥)(1)

德高望重评事街,城中最闹是笪桥。今天,南京红红火火的灯市在城南夫子庙,但明清时南京灯市不在夫子庙,而是在评事街的笪桥。

笪桥位于建邺路南侧,评事街北端,朝天宫街道范围内,横跨在内秦淮河北支的古运渎上,至今尚存。笪桥地名由来已久,明清通俗小说《喻世明言》《姑妄言》《女仙外史》等多提及此地,明清时,这座笪桥与其附近的评事街等地名一样,赫赫有名。

历史上的笪桥是建于北宋时期的单孔石拱桥,因为此桥是句容笪道源所建,而以建桥人姓氏取名。

查《乾隆句容县志》及笪重光《重修家谱自序》等史料记载,笪道源,又名笪深,字道源,今句容白兔镇茅庄村人。

笪道源出生于官宦之家,世祖笪和仲,晋永嘉南渡,仕成帝,拜兵部尚书。

笪惠,宋太始乙巳丁未间,历任南昌北尉、扬州从事使。笪瞾,文宗太和八年甲寅(834 年),由进士历任礼部员外,至大司马。

宋乾德乙丑(965 年),笪深(笪道源)的先祖笪彦礼,同妻朱氏始居建康句容县东之茅冈,时号笪家源。笪氏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这支笪氏历史上出过几位杰出人物。宋有笪深,明有笪继良,清有笪重光。《百家姓氏名人联》中笪姓联为:“清代画家,图绘丹青呈古意;宋朝进士,笺

留翰墨有遗香。”指的就是清代的笪重光与宋代的笪深两位人物。

笪道源受家庭影响,自幼勤奋学习,仁宗时,江宁知府钱公辅推荐他入朝为官,笪道源不愿做官,婉言谢绝,选择了自己经办教育,如今天的自主创业。他在金陵(南京)城里建筑房舍,招收学生,教授弟子百余人。

南京评事街以北,当年那里有条河,即古运渎。当时的运渎在上浮桥附近的秦淮河折向东北。运渎经评事街,有河行人无法通行。为方便河两岸群众往来,笪深在河上建桥一座,群众十分感激,将桥取名笪桥,还将桥一带起名为笪桥市。宋代杨万里有《过笪桥》诗:“轻风欲动没人知,早被垂杨报酒旗。行到笪桥中半处,钟山飞入轿窗来。”

《乾隆句容县志》人物篇义行类载:“笪道源,仁宗时江宁守钱公辅荐之朝,不就,尝筑桥,以济行者,名笪桥。有文集行世。”《乾隆句容县志》选举制篇又显示:崇宁五年(1106 年),笪深进士及第。有趣的是,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孙子笪揆,笪揆后升至太学博士。

笪重光《重修家谱自序》载有“笪深,字道源”,仁宗时“筑室金陵,教授弟子百余人,筑桥以济行者。今之笪桥,即其遗迹。”有其“孙揆,崇宁五年举进士。子孙世居建平。载《一统志》中。”

笪桥曾经是南京最繁华闹市,明代南京著名元宵灯市所在地。

据《白下琐言》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火花树之观”。《首都志》亦载:“灯节以笪桥、评事街、夫子庙等处为盛。”

从元、明朝开始,来自西域的回民,由于朝廷宽松的政策而定居于笪桥以南

的评事街一带,他们自制皮货,并将产自西域的芝麻及糕点制作技术传至客籍南京,以使这一带渐趋繁华,笪桥市是当时南京城中最繁华的闹市。

清早期朝廷奉行重罪之人必于闹市处问斩以昭告天下的做法,因此从清朝中期开始,笪桥市就被选中成为杀人刑场而遭人忌讳,加之清末夫子庙新商业区兴起,灯市就渐渐移到夫子庙了。

南京笪氏造桥的记载,见于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明初《洪武京城图志》《永乐大典》,只是筑桥人变成了茅山第二十六代宗师、宋徽宗时期的笪净之。

虽然南京地方文献中说是笪净之,但本乡本土的《乾隆句容县志》为笪道源(笪深)的记载更可靠。而且笪重光是一位学者,他的引证可信度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