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初秋时节,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龙潭镇南坡村田垌里,20余名村民正忙着追肥。不远处,白鹭翩跹在绿意盎然里,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乡村水墨画。

同是种水稻,南坡村的不一般:水田里,有数排禾苗“个头”明显高出其他禾苗一头。“咱们村的2000多亩田种的都是杂交水稻的种子。”村支书李武海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田里“高个子”的是禾苗父本,矮一头的是母本,按1:10比例播种。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1)

8月16日,在博白县龙潭镇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连片种植的种苗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陈 东/摄

水稻不一样,收益大不同。制种水田亩产种子约200公斤,产值达4000元,是普通稻田的近3倍。村民李继洲把家里4亩水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得租金2000元,闲了就来基地做工。“一年下来,务工收入1万多元。村里家家户户都吃‘种子饭’呢。”李继洲说。

南坡村地处两广交界,一个偏远的山村怎么就吃上了“种子饭”?

“密码”在该县农科所的种子冷库里。当天,在自治区优秀专家、该所退休干部李耀球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冷库。但见约3米高的货架上,摆满了种子样本。“这是广西首屈一指的县级水稻种子种质库,保存有种子材料3000多份。”李耀球说。

据介绍,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者王腾金的带领下,博白涌现出张达霖、李耀球、刘伟等一批本土优秀育种专家。截至目前,该所已育成博A等8个水稻不育系,审定博优64、团结1号等32个水稻品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1982年以来,仅“博优64”总计推广种植5000万亩以上,增产效益达20.36亿元。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2)

目前,博白县农科所的水稻种子种质库库藏种子材料3000多份。 陈 东/摄

手握种子“芯片”,博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连续多年获中央产粮大县奖励,斩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国家双杂制种南繁基地”“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称号。2021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123.09万亩、43.23万吨,均居玉林市第一。

一条种业产业链逐渐形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种子主要销往四川、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稻作区和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华南稻作区,并出口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021年,博白全县制种面积达2.9万亩,产量530万公斤,产值超1亿元,是目前广西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今年4月,博白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作为全国主产粮省区,广西产粮大县(市、区)有不少,为何博白独占鳌头?

“博白不仅有种子‘芯片’,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适宜制种的水田面积达20多万亩。”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秦振宇说,博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耕层深度20—30厘米,具备良好的杂交水稻制种条件,是全国少有的可实现同田双季制种的地区。

为降低制种农户的生产风险,从2018年起,博白县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服务,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负担制种农户80%的保费,有效提高制种农户抗风险的能力,保持种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此外,该县连续两年立项实施种粮大户5万亩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项目,培育制种大户,建设一批制种基地。目前,制种大户自筹资金建设种子加工点10个、种子加工库房8000平方米,基本完善了制种基地的交通、排灌、种子加工等基础设施。

好山好水好种子,吸引了中国种子集团华南分公司、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区内外20多家知名种子企业扎根博白,通过“公司 基地 制种大户”产业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数据显示,2021年,种业产业支付土地流转租金1500多万元,解决群众就近就业24万人次,年支付群众工资2400多万元。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3)

夏粮丰收时,博白亚山粮所谷满仓。 本报记者 邓盛龙/摄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博白种业产业发展。今年4月29日,北片制种示范基地、育种科研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掀开博白制种产业新篇。据悉,“十四五”期间,在中央及自治区支持下,博白将投资2.42亿元,重点建设“一区两基地三中心”,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全力打造种业强县。其中,“一区”即在龙潭镇建设面积2万亩的制种(水稻)核心示范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把该镇打造成为全国制种产业强镇。

示范区将实行统一机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收、统一安排品种田间隔离、统一物资采购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烘干加工及精选、统一仓储及调运的“九统一”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推广机耕、飞防、机收、机械烘干及机械化精选等技术。同时,该县还与种子龙头公司合作,拟共建集烘干、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水稻杂交种子加工仓储中心。

受制种大县政策红利鼓舞,今年博白制种面积跃升至3.2万亩。根据规划,今后,该县每年将新增制种面积1.5万亩,至2025年力争达到6万亩。

(来源:广西日报 本报记者 邓盛龙)


延伸阅读

广西农业“芯片”越来越闪亮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十三五”以来,广西持续加大种业工作力度,推进农作物种业更好更快发展,品种创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桂系种业品牌持续壮大,种子市场秩序良好稳定,广西农业“芯片”越来越闪亮。

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有序推进。广西是第一批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省区之一。目前,符合标准的作物资源已全部提交国家种质资源圃(库),普查与收集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为新材料创制和特色地方品种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并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广西首批地方品种名录147个。

品种创新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广西大力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全国较早启动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工作的省区,并率先在全国组织开展省级特色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广西南繁基地经过十年建设成为全国标杆。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评价广西优质杂交稻选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种子产供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广西着力推进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开展水稻制种保险,区内外制种基地种子生产规模保持稳定态势。广西在海南水稻制种面积有5万亩左右,是全国水稻南繁制种规模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近年来积极引导种子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做好水稻、玉米种子产供需调度,年储备国家级水稻、玉米救灾备荒种子150万公斤,全区粮食生产用种需求得到保障,一些优良品种还畅销区外。

规范管理确保种子市场秩序良好稳定。每年组织开展全区水稻、玉米冬季种子企业、春季种子市场、夏秋季制种基地以及秋季蔬菜种子市场的专项检查巡查和质量监督抽查,全区种子质量和监管水平持续稳步提升。全区种子市场秩序总体良好稳定,种子违法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多年没有发生重大种子质量安全事故。

持续打造培育桂系种业品牌。通过持续举办广西“看禾选种”大会、中国(广西)—东盟蔬菜新品种博览会、中国(南宁)鲜食玉米大会,加快示范推广一批优新品种。2021年全区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约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76%,成为全国优质稻覆盖率最大的省区之一。


数读成绩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4)


述说愿景

覃泽林 广西农科院信息所所长

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作为广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博白杂交水稻制种影响深远,40多年来,除满足广西需求外,还远销我国长江中下游、华南及东盟国家。做大做强博白制种产业,不仅是博白的大事,也是广西种业振兴的大事,要通过项目带动,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博白建成华南地区制种新高地,并以种子为媒,面向东盟国家,拓展“一带一路”交流合作。

许春燕 广西博白水稻试验站站长、博白县农科所副所长

育种,是种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杂交水稻品种育成上,博白县农科所有辉煌一页,这也是支撑博白制种产业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我是土生土长的博白人,2013年学成返乡成为一名杂交水稻育种人。今年,博白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我们深受鼓舞。经科研攻关,博白县农科所水稻新品种选育又实现新突破,新审定新梅优1号、新梅优2号、博康优9873等3个水稻品种。

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是机遇也是一座桥梁,将吸引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及专家走进博白,再创博白杂交水稻育种辉煌。

刘 志 博白县双旺镇那青村制种大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93年,博白水稻制种最高峰时,我回到家乡从事制种,现在博白县凤山、东平、松旺、菱角4镇及广东省廉江市均发展有育种基地。

制种投入成本大,尤其怕台风天气。多年来,我跟大多数博白制种人一样,兢兢业业、谨慎前行。今年,博白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我抓住机遇在博白新流转了600亩水田,制种面积增至2800亩。

我相信,在中央及自治区的支持下,博白的制种产业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5)

绵阳市水稻种植大户(育良种粮满仓)(6)

报纸版面截图。

(广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