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M1蟹状星云,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宋代就曾经详细记录了这一个天体出现在空中的场景。在西方,直到1731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贝维斯在天空中观测到一个云点,并把它添加到他的星图册,才算首次记录到它。虽然现在他的名字是西方人给的,但是在国际上,不乏有呼声建议将它的名字改为“中国新星”。

亘古的苍星解开星象谜题其一(M1蟹状星云在宋代)(1)

直径11光年的蟹状星云

一、M1名字的由来以及中国古人对它的记载

1758年,查尔斯·梅西耶在观测一颗亮彗星时独立地再次发现该星云,于是,在梅西耶制作著名的“星云星团(M)表”时,把第一号的位置,留给了蟹状星云,M1也就由此被大家称呼开来了。

亘古的苍星解开星象谜题其一(M1蟹状星云在宋代)(2)

罗斯勋爵(1844年)对蟹状星云的描绘

(星云因有蟹螯的形状,由此得名蟹状星云)

出现在我国北宋至和元年的“天关客星”, 就是现今驰名中外的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其发亮时间之长,光度变更之大,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未有的,这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巨大贡献。

六百七十多年后的1731年,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贝维斯在天关附近的客星位置上发现了蟹状星云,1968年在蟹状星云中心又发现了脉冲星。19世纪30年代,有人推测中子星会在超新星爆发时产生,人们对中子星的理论探讨和对脉冲星呈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尤其如中子星的起源和演化年龄问题,我国1054年天关客星的记载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近几十年来,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记录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和特殊重视。

关于1054年天关客星在我国历史上的记载设涉及的古籍有十余种。到目前为止,已找到的独立史料共有六条,全部出于宋人编的史籍之中。

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宋会要》(由司天监杨惟德记录,杨惟德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代的天文学家,他先后担任太子洗马、司天少监、权判司天监、司天监正等职,四十多年中,他大量观测、记录了当时许多实际天象。)中的记载:

其一,至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1054年8月27日)守将作监致仕杨惟德言:“伏覩客星出见,其星上微有光彩,黄色。谨案《黄帝掌握占》 云:“客星不犯毕,明盛者,主国有大贤”。乞付史馆,容百官称贺。” 诏:“ 送史馆”。

其二,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02史籍

我们可以从史籍中大概可以知道,天关客星刚出现时的样子,它散发者光彩,先是白天的空中都能看到,亮度像金星,“芒角四出”可见其光芒之亮,白天能看到它的天数足有23天之久。

结合《续资治通鉴长编》、《赵清献公集》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客星爆发的最早有记录日期 是1054年7月4日和发亮时间的长度从1054年7月4日至1056年4月6日,共643天。

二、M1蟹状星云距离我们有多远?是如何形成的?

蟹状星云位于金牛座,距离我们太阳系大约6500光年,直径足足有11光年。对于蟹状星云的起源,很多科学家很感兴趣,根据持续对蟹状星云的膨胀数据观测,科学家发现蟹状星云的膨胀有一定的规律。比较有意思的是,根据蟹状星云膨胀速度倒推,科学家估算,M1蟹状星云的形成时间大概在960年前。这一时间刚好与1054年,北宋史籍记载的天关客星的时间基本吻合。这是一次典型的天文科学观测结果与古籍记录印证的例子。

蟹状星云的形成,是超新星爆发后,抛出的壳层遗迹,蟹状星云还在持续膨胀中。1054年的那个天关客星,爆发后,留下的是现在的蟹状星云和星云中的脉冲星。

亘古的苍星解开星象谜题其一(M1蟹状星云在宋代)(3)

不同射线中看到的M1

在射电、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中看到的蟹状星云(2015年3月8日)

昼见如太白,这样的“客星”奇观如果能亲眼看到一次,还能不被它毁灭,也算是幸事一件了。有科学家推断,客星的出现,能闪耀太空,主要是其爆发出来的高能粒子射线。假如天关客星是在距离太阳50光年的地方出现,那恐怕人类文明早已终结在1054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