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讲述了小女孩玛丽与笔友马克思之间的故事。玛丽出生于澳大利亚,她头上有块胎记,从小被同学们嘲笑。玛丽母亲爱酗酒,玛丽的父亲喜欢用死鸟制作标本,父母鲜少管玛丽。既没有家人的关爱,也没有朋友的陪伴,玛丽的生活很孤独。

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给居住在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写信。马克思44岁,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和肥胖症,病态的心理和身体让马克思不得不每周看医生。马克思也没有任何朋友,生活很孤独。从1976年开始,玛丽和马克思互通书信,直到1994年马克思去世。两人互相陪伴、互相支撑,这段长达近20年的友谊不仅治愈了对方,也治愈了自己。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1)

今天,我将从《玛丽和马克思》的艺术特点谈起,通过亚当·艾略特对定格动画的执著和场景隐喻,表达他对于友情和人生的理解。92分钟的影片故事虽然平淡,但内涵丰富深刻,表现出亚当·艾略特一如既往的深刻与用心。

01、用高成本的定格动画体现真实感,采用打破常规的阴沉忧郁镜头语言,每一副画面背后都暗示着人物的命运走向

导演亚当·艾略特的短片《裸体哈维闯人生》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自述三部曲《叔叔》、《表妹》和《兄弟》在30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了超过50多项大奖《玛丽和马克思》是亚当·艾略特的第一部动画长片,这部黏土动画历时5年才制作完成,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亚当·艾略特的用心:

整部动画片由大约132480张独立的画面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全片共有133个场景、212个粘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动画师一共做了1026张不同的嘴和394个瞳孔。2位服装设计师和147位裁缝包办了影片中所有服装的设计和制作。

相比于用CG来拍,用定格动画制作无疑成本更大。但亚当·艾略特却说,一团团的橡皮泥会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有真实感。虽然CG技术能让动画中人物表情更丰富、色彩更鲜艳,整部动画的制作成本也会更低。但艾略特却坚持使用定格动画,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真实。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2)

影片中有澳大利亚和美国两个叙事时空,玛丽生活的澳大利亚,画面呈现灰黄色;马克思生活的美国,导演用了大量的黑白,镜头阴沉忧郁。导演通过画面色彩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最终命运走向。

在生活中,玛丽童年时没有同龄好友,没有父母的关爱;成年后,虽然学业有成,但婚姻失败。生活看似一团糟,所有导演了大量灰黄镜头,呈现玛丽心中的阴郁。但玛丽还年轻,生活并非毫无希望,在马克思的陪伴下,玛丽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慰藉。

反观马克思,44岁的他一直独居,虽然影片并没有交代马克思的工作,但从他的日常可以看出生活过得并不好。所以画面切换到马克思生活的空间时,导演用了黑白的色调。玛丽的存在让马克思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抚慰了马克思,马克思给玛丽写最后一封信时,他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所以,玛丽送给马克思的东西在画面是彩色的,比如玛丽送给他的红色绒球。

导演用阴沉忧郁的色彩和镜头语言隐喻两位主角孤独的人生,通过两个空间颜色微妙的不同,暗示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走向,以有限的彩色隐喻友情给主人公生活和心理带来的变化。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3)

02、信件隐喻心灵的慰藉,巧克力和炼乳隐喻生活中的甜,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安抚减少了精神的痛苦程度

影片中最为主要的场景都发生在玛丽、马克思各自的家中,以两人写信、读信为线索展开。信件是本片构思的初衷,也是传递感受、联络情感之物。影片选择用信件这种具象化的物件去隐喻抽象的友谊和心灵安慰。艾略特在生活中也有一个跨国笔友,这位笔友与马克思一样患有自闭症、身形庞大,艾略特与这位笔友联系了20年。

艾略特创作《玛丽和马克思》的灵感来自于自己和笔友。艾略特表示,生活给了自己创造的灵感,在拍摄《玛丽和马克思》之前初,他就已经把剧本寄给笔友看过了。艾略特小时候生性羞涩,虽然家里有3个弟弟妹妹,但他总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艾略特与笔友虽从未见面,但20多年的友谊一定给了彼此不少的心理慰藉。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4)

电影中,玛丽因为额头上的胎记被同学们嘲笑,同学还将她的面包丢到垃圾桶里。对此,玛丽苦恼,她把这些事写在信里告诉马克思。马克思的回信中,给玛丽出了一个主意。他让玛丽告诉同学,胎记是用巧克力做的,等她去世后上了天堂,可以掌管所有的巧克力,嘲笑她的人一块巧克力都得不到。

果然,玛丽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去对付她的同学后,再也没有人敢嘲笑玛丽额头上的胎记了。同样,马克思也会在信中吐露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玛丽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马克思克服生活中的问题。影片中,信件不仅仅是一张纸,它包含着两位主人公内心的烦闷、对朋友的建议和开解。友谊是电影贯穿始终的主题,而信件是两人维系友谊的媒介,是治愈生活的良方。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5)

吃甜品能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从而促进人的愉悦感。久而久之,人们会说吃甜食能让心情变好,也有人调侃说,心里是苦,嘴巴吃点甜的东西才能开心起来。电影中,艾略特用了巧克力和炼乳来隐喻生活中的甜。

玛丽和马克思都爱吃巧克力和炼乳。每次寄信的时候,他们都会随信附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巧克力,把自己的快乐与对方分享,希望自己寄去的信件和巧克力能为对方带去一些快乐。在玛丽生活苦闷的那段时光中,她一直吃炼乳,以此来寻找生活中的甜头。

影片通过玛丽与马克思之间的互动让观众看到友情对生活的治愈过程。不管是玛丽还是马克思,他们看似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孤独到格格不入。但逃离社交能解决他们灵魂的孤独吗?显然不能。影片对此的态度还是显而易见的,也为两个主人公寻找了解决之道。

对于玛丽来说,有一个人能理解她的孤独和特别,有人能为她额头上被嘲笑的胎记想解决对策;对马克思来说,终于有人不把他当做异类、不要求他改变。马克思的人生中有三个理想,其中一个就是能够拥有一个朋友。玛丽的出现实现了马克思的其中一个理想,她成为了他最好且唯一的朋友。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6)

03、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原谅别人的过程中与自己和解

有人说亚当·艾略特电影的主角身上,有他自己的影子,确实如此。本片浓缩了艾略特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心灵真相。《玛丽和马克思》的灵感来源于艾略特和笔友,无论是玛丽还是马克思,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有着生理或心理上的上的缺陷,艾略特也是。

艾略特坦言:

“我本人也有些生理问题,我的手常常会不自觉地颤抖。有时候,手的颤抖会对我的工作产生一点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理的瑕疵和限制。”

玛丽在马克思的开解和帮助下,不再在意额头上的胎记;马克思在玛丽的陪伴下、医生的治疗下,比从前更能接受自己。

艾略特说过:

“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7)

一个能够坦然地为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而鼓掌的人,一定是一个与自己、生活和解的人。艾略特在影片中如实地展示了玛丽父母、玛丽、马克思等人的不完美,有的人遭受了身体的折磨,有的人遭受了心理的痛苦。导演在展现这些不完美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生。

玛丽和马克思虽然是灵魂伴侣,但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也发生过矛盾,一度失去联系。玛丽的毕业论文中以马克思为病例进行分析,马克思知道后很气愤,他给玛丽写了一封信表达内心的感受:“我无法清楚地表达我的感受,我把我感受到的情绪以强弱顺序排列如下——受伤、迷困、背叛、不悦、痛苦还有呼吸困难。”

在此之后,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书信往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马克思释怀,他原谅了玛丽,他给玛丽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也是马克思给玛丽写的最后一封信:

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我小时候想成为任何了,除了我自己。伯纳德·海兹霍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包括缺点及一切。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接纳。然而,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马克思的爱情观感(玛丽和马克思重估不完美的人生)(8)

马克思信中的内容与导演说的话语高度相似,片中的人物体现了艾略特的想法。亚当·艾略特用凝练的电影叙述和镜头语言呈现出了艺术作品深刻的内容,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但浓缩了复杂的哲理思考。每一处色彩的使用、对白与旁白的节奏、深刻的台词、隐喻的场景都让观众走进玛丽、马克思的内心,感受友谊给生活带来的美好。

同时,艾略特也借用马克思原谅玛丽的这个情节,让观众思考人与朋友、与自己的关系,让观众对自我有新的认知,达成与自我的和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艾略特展示出的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救赎与自愈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