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问题是多还是少,逆全球化的问题是少还是更少。

1、全球化vs逆全球化—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回答逆全球化之前,先来看看全球化。

以经济学的角度,全球化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资本通过全球化,在这个地球范围内,找最适合的人和地区去生产商品,再把商品卖給最需要它们的人和地区。

从生产的角度来考虑,最受欢迎的是综合成本最低的地方,譬如劳动力成本低且人人爱岗敬业的中国。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产品最终会流向出价最高的地方,譬如购买力强盛且个个喜欢超前消费的美国。

这个全球化的过程,其实是资本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经济行为不会囿于国门,无论是通过对外投资,还是寻找他国产业链,都是为了让自己花出去的每一份投资款能够产生最大的收益。

资本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通过跨国投资和采购的方式,汲取了大量收益。

拥抱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因为国门的开放购买到更便宜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了收入。

总体上来讲,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了?

因为资本在赚钱的同时,也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这种情况以欧美发达国家为甚。

根据中泰研究所的数据,从1973年到2017年,全球化加速的40多年里,美国的生产率提高了77%,而工薪阶层的工资自由12.4%的增长。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虽然全球化让所有人都受益了,但如果蛋糕切的不均匀,拿得少的人就会不爽。老祖宗的智慧在逆全球化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怎么看待逆全球化(如何看待逆全球化)(1)

2、逆全球化中的囚徒困境

在博弈论中,有个出名的非零和博弈的例子-囚徒困境。

这个故事讲的是,a和b两个嫌疑人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到两个房间里审讯,彼此之间没法沟通。最后审讯有三种结果。

(1)两个人都抵赖,不揭发对方,因为证据不足,各判1年。 (2)两个人若相互揭发,从轻发落各判8年。 (3)一个人揭发对方,另一个沉默。则揭发人因为立功立即释放,沉默的人因为不合作判10年。

这个事情最后的结果是,双方都会揭发对方,各自判8年。

这个跟逆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呢?

两名嫌犯各自选择了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而损害了总体的利益。背后所反映的道理和逆全球化的市场保护是一样的。

拿中美两国的贸易战来举例。在没有发生贸易战之前,各自开放市场和技术交流,达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情况好比囚徒困境中的(1)。

如果一国进行市场保护收取对方关税,另一国不做措施继续敞开市场,则是第(3)种情况,几乎大部分的好处都给进行市场保护的国家拿走了。

但一般是不会出现第(3)种情况的,当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时,我们也被迫反击了,最后的局面就落入了第(2)种情况。

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但总体上的经济利益都变小了。

全球化的过程中,问题是分得多还是少。而逆全球化的时候,问题变成了少还是更少。

怎么看待逆全球化(如何看待逆全球化)(2)

3、逆全球化的过程有可能被阻止吗?

挺难的,经济下行叠加科技创新遭遇瓶颈,全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执政党都企图把锅甩给“全球化”,也希望能够通过煽动民众的民粹主义来获得更多的选票。

川普2016年的当选和英国脱欧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中国之前引以为傲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渐消失。

根据牛津大学的数据,在制造业单位产出所对应的成本来看,2003年中国的相关成本是美国的31.9%,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90.56%。

中国在产业链上的优势正在消失,不少跨国公司开始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但那边的工人并不如中国的这么好用,于是有一些公司开始建设无人工厂,提供制造的智能化,降低用工成本。

智能化的普及会让更多的生产回流到发达国家中,因为科技是他们的优势,他们大可就近建设工厂。

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欧美国家在口罩和呼吸机方面的紧缺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需要拥有全产业链生产能力。

疫情过后,他们非常有可能会针对性地把原本转移到中国的部分制造业召回,充实本国的产业能力。

如此看来,逆全球化的趋势难以避免,上一次声势浩大的逆全球化是1913-1945年,期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但现在这个世界的经济紧密度远远高于那个时候,各个国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谁都不会轻举妄动。

不过这个冬天依然会冷,作为老百姓,只能选择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事别瞎浪,有空多学习,苟着,别出局比什么都重要。

#逆全球化#

#中美关系#

#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