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感觉就是,能够到大桥来,哪管是搬一块砖,添一片瓦,那都感到是荣幸的,这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1955年9月1号,我国筹备已久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人赶赴现场,严阵以待,蓄势待发。

武汉市民也纷纷前往现场,期待着自己可以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施工现场人声鼎沸,人民群众激情饱满,热血沸腾。

毕竟,这是建国以后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跨长江大桥,对我国工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50年代的新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要想横跨汹涌澎湃的长江,连接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修建一条将整个武汉贯穿起来的1600多米双层桥梁谈何容易?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1)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上将建桥修路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工业化建设做好全面准备。

其实早在建国之前,著名的桥梁专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多次向国民政府提出建桥,并提前勘测、设计好了基础路线。但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暇顾及,每一次提案都只能草草了之。

1946年,我国的桥梁之父茅以升也多次到武汉现场勘测,确定了汉阳龟山到武昌蛇山线为桥梁主干线,从宏观到细节做了完善的设计和筹备。奈何国内战乱、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所有的设想都停留在理论阶段,迟迟得不到实践。

直到建国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把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也是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作为国内的黄金水道,从青藏高原浩浩荡荡而下,一泻千里,穿越我国11个省市和自治区,最终汇入东海。

从古至今,长江为我国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国家未来要发展,仅仅依靠水路是远远不够的。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2)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一条长江水,造福两岸百姓,但同样也给南北两岸的交通造成了不便,特别是武汉三镇直接被长江隔开,武汉、武昌、汉阳隔岸相望,严重阻碍整个城市发展,所以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实现“天堑变通途”,刻不容缓!

经过多次勘测,大家一致认为,从汉阳龟山到武昌蛇山之间是最适宜的桥址线路,因为此地江面狭窄,水流平稳。

最重要的还是省钱,毕竟这是中国结束内忧外患以后,第一座修建的大桥,说是举全国之力也毫不为过。

虽说已经选好了可以节省不少财力物力的一条线路,按说可以顺利动工了,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1955年9月份,武汉长江大桥在当地人民的欢庆中正式动工,现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人和桥梁专家。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3)

当时的方案是用吊车将载有工人的封闭工作箱投入水下,然后工人们在水下打桩施工,这种简单而笨重的技术马上就暴露了弊端。

因为江面狭窄,气压随着吊车深入而逐渐变大,根本无法保证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工人还面临着极大地生命危险。加上水底地面高低不平,岩石层情况复杂,可以说问题重重,给施工人员来了一个当头一棒。

当时前来支援我国战后建设的苏联桥梁专家提出了很多大胆猜想,其中一个比较靠谱的就是管柱钻孔,采用机械打桩的方式深入水下,把混凝土埋进去,这样来建设地基。

打好了地基,接下来就开始全面动工了。桥梁之间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方式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两岸同步施工向中间靠拢。

工人和群众各司其职,夜以继日,当时已经入秋,但放眼望去,现场的施工人员却个个汗流浃背,依然富有激情。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4)

就在大家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专家突然宣布大桥停工,先不干了,所有工人回家休息,这是什么情况呢?

“当时就发现这个铆钉啊,没有完全填满这个钉孔,最大的间隙,发现有两毫米”

原来,1956年大桥钢梁架设的时候,有一万多颗铆钉产生了或大或小的误差,最大的约有两毫米,甚至有的已经发生了松动。

当时大桥局的首任局长彭敏果断下令,全部拆除,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买单。或许在如今看来,这就有些小题大做了,不仅费时费力,整个过程下来,财物损失起码有上千万。

但老一辈建设专家和工人最不缺的就是工匠精神,他们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于是二话不说,暂停施工,拆除问题铆钉,施工进度一夜回到几个月之前。

这次事件以后,工人对大桥每一颗铆钉都严谨把关,靠着双手一颗一颗地去检查和衔接,或许也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武汉长江大桥屹立60多年,经历无数次风浪洗礼和轮船撞击,至今依然无一颗松动。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5)

残破的白帆、寒风中摇桨的船民,与高大的水泥桥墩构成的历史画面耐人寻味

由于当年技术设施有限,很多设备都是老一辈专家和工人硬着头皮顶着压力去完成的,那些在当时人们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大事也一一实现,最终克服重重难关,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建成。

1957年10月15号上午十点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当众宣布,武汉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通车!

通车典礼现场人山人海,欢呼声、奏乐声、鞭炮声不断,那种万人空巷的局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足以见得武汉长江大桥对两岸百姓的意义之大。

“擂鼓的声音,把人声都湮没了,听不到了,欢呼声当时非常高兴,彩旗啊跟那个人山人海啊,整个场面来说的话,从来没有过过这样一个狂欢。”

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中的重要工程之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甚至很多国外媒体争相嘲笑,认为中国在那样的状态下建设大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正因为武汉长江大桥如此备受瞩目,我们更是要做出一番成绩。当时专家预测,武汉长江大桥的寿命大概有50年,谁知道现如今将近70年过去,大桥依然屹立不动。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6)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根据粗略统计,武汉长江大桥自建成以后,经历了约80次撞击,这还不包括路面上的车祸事件,光是水上轮船撞桥墩就将近80次。

2011年6月的一个清晨,长江水面雾气弥漫,一艘装有万吨石油的轮船与长江大桥发生撞击,当时正在黄鹤楼附近游泳的几位大爷先听到一声巨响,随后相关巡警赶到现场。

好在经过施救,并无人员伤亡,石油也没有泄露,经过一系列的安全检测和评估,大桥除了一些磕碰伤,其它并无大碍。

2013年五月,一艘万吨海轮又径直撞向武汉长江大桥的七号桥墩,轮船本身的重量加上巨大的冲击力,使得这艘海轮迅速沉没,而武汉大桥却毫发无伤。

这次事件也被传得非常的离奇,市民都以为大桥会因此而大受影响甚至瘫痪,但结果显示,桥墩没有变形断裂或下沉,百万铆钉毫无松动。

武汉长江大桥的检测报告出来以后,人们亲切地称呼大桥为“桥坚强”。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7)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自建成以后,相关的邮票、字画就成了抢手货,后来更是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还出现在了第三套2角纸币上。

现在武汉有了很多跨江大桥,但提到“万里长江第一桥”,那还得是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傍晚的长江桥头,落日余晖、大江浩渺,车流不息,景观壮丽,大气磅礴,尽显岁月静好。

武汉长江大桥意义之大,从它的纪念碑就可以看出来。普通纪念碑一般呈长方形或者梯形,而武汉长江大桥的纪念碑是圆柱形,柱身高六米,重达20多吨,上面雕刻着毛主席的著名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样的设计正是为了纪念长江大桥与众不同的打桩方法,管柱钻孔,这个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水下施工的痛点,为后期建设江上大桥来说,有着非同小可的启迪与意义。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8)

第三套2角纸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自建成之后,又不断完善细节,直到现在,依旧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桥公路桥面的两侧,一共设置了150对白玉兰花灯,远远看去,大气磅礴,十分壮丽,到了晚上,大桥两岸华灯初上,流光溢彩,傍晚前来散步的居民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仅是当地一座历史建筑,不仅仅是改善南北两岸交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座桥梁,更是成为武汉人民内心的精神丰碑,尽显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情怀!

而除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也饱含着浓厚的时代印记。所以多年来,到底哪个才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备受争议!

南京长江大桥于1964年开始施工,虽说国内的工业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但其建设背景却远不如武汉长江大桥,甚至多次面临停工的困境,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素有“争气桥”之称的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早在建国之前,国民政府就多次邀请美国的桥梁专家前来考察勘测,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建成一座横跨南北的南京长江大桥,但相关专家折腾一番得出一个结论:长江水流端急不宜建桥。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9)

南京长江大桥

说白了就是再有钱也没用,人家出于各种原因拒绝建桥,后来国家饱受战争侵害,一直到建国以后,才再次将建桥计划提上日程。

当时新中国能力有限,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就已经耗费了上亿资产,国家还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各种基础设施,国库空虚,一切又都处于起步阶段,处处需要花钱。

多年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工作依然停留在设计和研讨的阶段,直到1960年年初才正式开工,虽然事先筹备了大半年的时间,但真的到了施工阶段,重重困难依然蜂拥而至。

相比于武汉,南京的江面宽了400多米,水流迅猛而且地下岩层相当复杂,很多国外专家看了都摇头,要想在如此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建桥,简直是难于登天。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组长方秦汉带领工人迎难而上,因地制宜,深入水下打桩,愣是顶着强大的气压和恶劣的水下环境,完成了地基建设。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10)

俯瞰南京长江大桥

不过地基建设的困难相对于6000多米的南京长江大桥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就到了搭建桥梁主体的环节。

在此之前,我国的桥梁钢铁主要从苏联进口,但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中国协助建设的苏联专家陆续被撤走,材料也不再继续供应。

当初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使用的钢材是3号钢,但南京长江大桥跨度更大,桥面更长,选用的钢材强度更大,是市面上少见的HJ12低合金钢。

苏联断供以后,我们不得不依靠自己,60年代,全国多个地区大炼钢铁,以满足国内重工业的需求。

最终鞍山钢铁厂脱颖而出,经过测试,他们研制出的钢材竟然比国外钢材的硬度还要高出三成,成为支持南京长江大桥钢材的中流砥柱,后来直接被国民亲切地称为“争气钢”。

原材料有了着落,所有建设人员都松了一口气,然而好景不长,施工不到一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又把桥梁的部分设施给冲垮了。

武汉第一长江大桥简介 为何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11)

大桥纪念馆中陈列的潜水装备

洪水如猛兽,如果再不加以控制,不仅前面的施工要毁于一旦,沿岸和下游的居民也跟着遭殃。于是建设工人不顾险情,冲上桥面加固绳索、继续施工,大桥终于在两个月以后转危为安。

1968年9月底,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基本竣工,为了赶在国庆节之前向毛主席和全国人民报喜,成千上万解放军奔赴现场,众志成城做好收尾工作,终于在9月30号建成通车。

铁路桥与公路桥齐头并进,举办了盛大的通车典礼,意味着这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长江大桥正式建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迈向了自力更生的新纪元。

有人评价,现在的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基建狂魔,无数高楼拔地而起,水陆空交通网四通八达,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像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最长的高铁桥,丹昆特大桥,以及最高的北盘江大桥。

总之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百屈不挠的中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