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1)

我国古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一、分布地域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2)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3)

二、蛮夷戎狄与华夏的不断融合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晋、齐等大国也经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濮人的小国。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东夷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汉化了。西戎的部分则西迁或被吞并,当前谁是西戎已经很难说清。至于所谓南蛮的百越,当前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可以算,越南也是。北狄早就不存在了,历史上的鲜卑等民族早就融合。但是从广义来看,蒙古族似乎也可以符合这个名字的最初意义。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4)

三、称谓变化

“蛮、夷、戎、狄”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称谓。不过这些称谓在开始只是一种泛称, 指的是与华夏中原地区相比的远方族类, 并没有后来的歧视和侮辱性的含义。而且这些称谓比较笼统和模糊, 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是不固定的, 如在古文献中, 不仅有东夷之称, 而且还有西夷、南夷、北夷等名称。古本《竹书纪年》 说“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后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华夏的民族意识和危机感也逐渐强烈, 夷夏之间开始划出了明确的界限,“蛮、夷、戎、狄”的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和侮辱性的内容。

四、蛮夷戎狄四字释义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5)

1、“蛮”字意为山峦下的虫子,是对南方少数民族饲养虫盅的一种形象化称呼,看过《笑傲江湖》、《碧血剑》的人应该知道,其中有一个苗族人组成的派别饲养虫盅。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6)

2、“夷”字分解为“大”、“弓”,或“一”、“人”、“弓”,意为背弓的大人,古代东部民族善射,比如“后羿射日”。“夷”字读音与“人”相近,以河南、山东或淮北话读出就更象了。“夷”就是古代东部民族对人的称呼。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7)

3、 “戎”字也是“人”的谐音,西部人鼻音重,“戎”就是当地人对自己的称呼。西部人勇猛,所以“戎”字后来衍生出了军事方面的含义,比如“戎马生涯”。

古代中原人对蛮夷的称呼(蛮夷戎狄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8)

4、 “狄”字是北方少数民族族名的尾音,比如先秦时有“赤狄”、“白狄”等族,元时有“蔑儿亦惕”、“客列亦惕”、“宏吉剌惕”、“斡亦剌惕”等族,清时有“卫拉特”、“土默特”、“土儿扈特”、“布利亚特”等族,“狄”、“惕”、“特”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族名的尾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