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首次
进电影院看《信条》的
上海市民罗小姐
拍了一张大银幕的照片
发在了朋友圈里
“疫情之后首次进电影院,
纪念一下”。
随即就有好几位朋友留言
“屏摄不应该哦!”
她这才知道
对于很多影迷来说
屏摄是大忌
因为中国观众热衷屏摄,电影《少年的你》曾公开发微博号召“不录不拍”, 恐怖片《咒怨》的导演清水崇携新片《犬鸣村》亮相平遥国际电影节时,甚至表示“如果你带视频回家,今晚,也许就会带你去《犬鸣村》。”
什么是“屏摄”?
“屏摄”简而言之,就是看电影过程中对着银幕摄影或摄像。
我们是不是常常在电影院里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任何一部热门电影,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屏摄”。
随着大多数城市影院上座率进一步放宽至75%,多部经典影片重映、新片逐步增加,屏摄问题再次引发争争议。
争议:个人自由还是影响他人?
支持派——
为什么有人屏摄?有观众将电影视为“景观”,市民秦先生观看IMAX电影时会“忍不住”屏摄:“巨大屏幕上呈现精心设置的画面本身就是景观,想拍下这一幕就像看到风景忍不住要拍摄一样。”
“我是买票看电影的,拍不拍银幕,是我的个人自由。”在很多热衷屏摄的人看来,看到银幕上出现自己心仪的画面拍照,就像生活中随时随地拍照一样,是一种“记录”方式,本身不存在任何恶意,“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对屏摄这么反感,甚至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还有人认为屏摄对其他观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影院里屏摄不会开闪光灯,开了啥也拍不到,搞不懂有人说自己受影响,是怎么被影响的?”
反对派——
但很多观众的确十分反感屏摄。影迷罗先生看电影会特意挑选中间座位,结果一次看电影时,旁边座位的观众为了拍到银幕正面,几乎整个人拿着手机“横”在他面前,“连续几次这样,怎么可能不影响别人?”
市民韦毅曾当面斥责一名屏摄的观众,但对方却认为电影院里吃东西、打电话、大声聊天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远大于屏摄,“一样没人管”。他建议影院应该全面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管理:“疫情期间很多电影院在强调看电影的‘仪式感’,可屏摄这样的行为完全破坏了这种仪式感。”
“歌舞剧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远比电影短,为什么几乎没人拿手机‘台摄’?因为你一掏出手机,立即有工作人员用光线笔提醒。”韦毅认为,杜绝屏摄,关键在电影院。他建议院线联盟制定观众守则,“目前电影观众通过第三方购票选座,都有相应记载,应该通过大数据对频繁违反观众守则的人进行限制。”
“自来水”还是“惹人嫌”?
翻看网上各类屏摄,大多都配合影评,其中不少还是“好评”——这也是热衷屏摄的人“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一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影片“宣传”。
“点评” “屏摄”在网上随处可见
市民段女士曾在微博上夸奖一部电影好看,没想到引来不少与该电影演员同质竞争的演员粉丝的斥责,称她“没看过就乱评价”“闭眼吹”,此后她点评电影时一定会附上屏摄的图片证明自己“看过”。
一些热衷屏摄的观众也认为自己是喜欢才会拿手机拍。上一次屏摄被广为讨论,是在《复仇者联盟4》上映期间,许多自称“从小看到大”的观众纷纷屏摄“打卡”,而《少年的你》上映时,许多粉丝屏摄甚至让电影官方微博不得不公开喊话表明拒绝态度。
《少年的你》官微表态
事实上,绝大多数电影工作者十分厌恶屏摄。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创始人贾樟柯呼吁不要屏摄:“电影工作者与制片公司的劳动需要得到尊重。”影展还发布《关于杜绝屏摄与盗版行为的声明》。
一些影迷建议,一定要“打卡”或者“证明”自己看过电影,可以通过晒票根或下载剧照的方式:“屏摄的画面都很模糊难看,特别是3D的,有什么可晒的?”
不过也有一些有过屏摄经历的观众,强调“电影糟糕不能怪屏摄”。市民陆女士看到最近有电影公众号发布的信息,称有主创人员认为当年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因为屏摄片段流出,被恶搞成“拉面”影响了电影口碑:“这部电影质量如何,观众给出了答案。屏摄片段就影响了口碑,这电影能脆弱成啥样?”
不“被告”就一定“合理”?
事实上,屏摄行为已涉嫌违法。
2017年颁布实施的《电影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
“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不过该法条并没有相应的罚则,而且执行有难度,很少有电影院愿意因此得罪消费者。
一些人认为屏摄涉嫌侵犯版权,但在法律上难以构成。据律师介绍,屏摄大多只是拍摄照片或小段视频,而且用以发朋友圈并非牟利,《著作权法》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大量连续拍摄则涉嫌侵犯著作权。”
据一些影迷介绍,过去的确存在这种在电影院偷录整部电影的盗版方式,俗称为“枪版”或“TS版”,“是盗版里最差的一种版本,但是因为在影院翻拍,所以推出的速度很快。”不过,这样的盗版电影因品质太差,几乎已被市场淘汰,观众更愿意等待视频网站上的高清正版片源。
视频网站的高清片源大大压缩了“枪版”市场,通过屏摄来盗版的主观恶意很小。虽然不一定会成为被告,但屏摄本身并不因此就合理。
“我们的电影文化,起源于嗑瓜子、聊家常的露天电影,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消遣,对电影和其他观众都不够尊重,要规范的地方还有很多。”从事电影工作20余年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屏摄现象频繁发生,说明国内电影文化还不够发达,“就像早年大家旅游,都是景点下车拍照那样,但渐渐人们开始享受到休闲度假的乐趣。希望有一天,走进影院的观众都能享受这种进入一个精神境界的乐趣,而不是忙着‘打卡’‘发朋友圈’。”
对于“屏摄”现象
你怎么看?
来源:上观新闻(shobserver)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