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以来,世界格局从热战到冷战,冷战后曾经出现了一个“冷和平”(1992年有学者提出“冷和”)的新概念。最近,伴随世界局势变化,又有学者提出,现在既然不是冷战,但还是有争斗,是否可以用“温战”来描述今天国际格局的变化。

我今天也想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从大局着眼,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了什么新变化?中国有一句老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无论是乌克兰的北顿涅茨克还是马里乌波尔,都太小了,在世界上、在地图里找都找不着,整个世界的大格局是怎样的?探讨这样的话题才是大手笔,

只有了解了大局,你才能知道在一个小地方怎么做,怎么样去努力争取,你才能够取得主动,去创造具有全局性的优势,“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俄国、美国整天投入武器,法国、英国也给了乌克兰枪炮了,同时都在计较具体战事进展等,这些眼前利益太小了,一时的利益太短了,大国要谋大局、谋全局、谋万世,需要有这种眼光和格局。

世界格局演变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格局正在转变)(1)

世界大致从1910年前后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一段时间,我们通常叫战争时代或热战时代。1945年之后进入冷战,两大阵营华约、北约对抗,大致上走到1991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后的1992年,就有一个美国学者杰弗里·加藤,他写了一本书叫《冷和:美国、日本、德国的霸权之争》,

他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现在不是冷战了,但是又没有真正达到人们期待的和平,这时候就出现了一种“冷和平”,虽然和平但是温度又有点儿低。他认为苏联解体了,过去东西方冷战没有了,但是在西方一统天下之后,西方社会内部也会发生矛盾。果然后来5年到10年中,特别美日之间的贸易战就非常严重,这位学者有水平,他认为美欧日几个西方国家之间会产生一种霸权之争。

尽管这个判断后来没有真正凸显出来,美国非常快的膨胀起来,而欧洲和日本特别是日本,并没有出现这种膨胀,《冷和》这本书1992年出版,很受关注,1994年,叶利钦(当时俄国总统即普京的前任)就讲了一句话,他说“俄国和西方的关系”或出现冷和平。当时俄国面对的就跟现在一样,即北约东扩。美国出尔反尔,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当时叶利钦就引用了杰弗里·加藤先生的“冷和 ”这个概念。他说“现在欧洲面对一种冷和的威胁,冷战虽然结束了,但是和平的温度太低,这种冷和是很危险的,也可能会再回到冷战”。在今天来看,叶利钦当时这样一个评估是有道理的。

最近,俄乌战局、疫情等等,与百年变局叠加,使得世界又出现了比较大的动荡,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也受到冲击,这时候有朋友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温战”,用来形容今天的世界格局。对于温战这个概念,我并不很赞成,因为:

我认为,如同热战、冷战,它的重点是战,它的定位是战。冷和这个概念了不起,有水平,就是抓住了新的世界格局特点是和平。我觉得冷和比温战更贴切一些。

今天,冷战结束已经30年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说中美关系突出成为了世界的主体。

世界格局演变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格局正在转变)(2)

我一直主张,以“两大带两群”来概括今天世界新格局,也就是G20这个格局:美国带着10个发达国家,中国带着10个发展中国家,差不多20个国家为主体,形成了这么一个格局。这个格局的特点是相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过去那种“平行市场”式的格局完全不同了。而且,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中国的这种特殊存在,即不仅对发展中国家阵营有引领作用,而且还有同发达国家群的紧密依存关系,在这两大群之间具有纽带和桥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中国最具和平的引领性,无论是对外政策还是本身发展的基本国策都是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基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比如“政冷经热”更加明显了,而且时冷时热。国与国之间如俄乌也会出现“有谈有打”的变局,但总的来看是谈的多打的少,还可以举出一些新特征。

我几天是抛砖引玉,很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在这么一个大变局下,人类都要求有一种更成熟的国际关系、更成熟的大国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需要有更成熟的中美关系引领,所以中美相处之道这时候也显得更为重要。

世界格局演变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格局正在转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