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让香菱住进大观园,是让香菱来给自己作伴的,她知道香菱心里羡慕大观园不是一日两日了。然而迷醉香菱的、勾她的魂的却不是大观园的美景,香菱心心念念的却是学诗,住进大观园的第一天她就要拜师。她求宝钗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吧。”宝钗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缓一缓,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香菱的痴念遭遇到宝钗不冷不热的态度。

看似痴念,也说不定能成就一个人。然而痴念却又往往被挫败在摇篮里,有可能独树一帜的人也就因为这一挫败而成了平庸的人。比如你有想做某件事的冲动,这种冲动或是在你头脑“最清醒”的时候被自己的“审时度势”熄灭,或是被亲人“都是为了你好”的“悉心呵护”围堵,或是被朋友“真心劝慰”的“诚挚诤言”拦住。然而,香菱学诗的初心并没被宝钗的态度挫败。遭遇婉言拒绝的香菱趁去各处问候的机会,来到潇湘馆又要拜黛玉为师,她说:“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很乐意,笑着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香菱的机会就在眼前,她高兴地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看来,香菱是铁定要学诗了,并做好了吃苦勤学的准备。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好为人师的黛玉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立刻讲授了起来。香菱悟性高,又好探究,肯思考,听了黛玉的话,她若有所思地说:“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求学者,就在于悟,在于探究,在于善思,在于能领会要义。香菱是善于领会要义的。如今的年轻人,有不少是不能主动去学的;主动去学的,又有不能善思的;善思的,又有不能积极探究的;能探究的,又有不能领悟的,特别是领悟精髓要义。这样看来,有许多人是不及香菱的。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能透彻地理解老师的课——万事都要讲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过分讲究规矩,处处被规矩拘泥,以至限制了目的的达成,这时候就该破破规矩了。就如同这律诗,平仄要讲究,对仗也要讲究,然而一旦平仄、对仗影响了立意,也就该到了破掉这平仄与对仗的时候了。对照一下自己以往对诗的理解,香菱感到自己可能走进了误区,她向黛玉说出自己平时读诗的感受:“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从学生的发言中,黛玉看出了问题。是的,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平仄也十分讲究,但立意却浅近,没有意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也可以理解为传授方法,引导路径。只有学生迈出步子走起来,老师才能看出走路的方式对不对,方向正不正,这时候老师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纠正学生的走路方式,引导学生的走路方向,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指导。所以,做学生的,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做法,不怕看法有误,做法有错;做老师的,在这个时候也就该派上了用场,该发挥“师”的作用了。学生就是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中逐步提升的。

黛玉指出了香菱的错误,她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并且将香菱引向正路:“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和他的专业认知是相关联的。黛玉不让香菱读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这类意趣浅近的诗。黛玉的教学方式也近乎一些大学教授的方式——把指导思想放给学生,即诗的立意要深远,切忌浅近;然后再推荐适量的书目,放给学生去自读,让学生在自读中去思考、去体会、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主张,总结出自己的观点。黛玉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也算是比较超前的,与当下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讲授无趣、训练机械的陈旧套路迥然不同。

香菱听了黛玉的这番话,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香菱的求知欲望显然很强烈,她遵从老师的教导,急切地想读到《王摩诘全集》。欲望是求知的先决因素,当下的个别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求知欲望。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中学生编写好了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这些孩子却懒得读。即使在老师的督促下勉强去学习,也是走过场而不走心,哪像香菱,要拿回去夜里读——白天她有分内的“工作”要做,要学习也只能挤夜里的睡觉时间了。黛玉将王右丞的五言律诗递给香菱,说:“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所谓“只看有红圈的”,是黛玉要求香菱精读的。虽是将书放给学生去读,但教师也要给出重点。看来,黛玉教授香菱还是颇用心的。黛玉还不忘教导学生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问你姑娘”,或是问“我”,要勤于向别人求教。作为教师,黛玉也是诲人不倦的,“我讲与你就是了”,她乐于教授香菱,随时准备着。这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品质。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看来,香菱的苦读并不只流于口头上,她真的挑灯夜战了。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我们上高中的时候,也像香菱这样挑灯苦读——教室里,暗淡的煤油灯下,伏着一个个嗜书如命的学子。我上班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高中生仍在上完灯自习后继续留在教室里啃书。为确保作息时间,学校专门成立了检查组,一个教室挨一个教室地“驱离”学生。一些学生竟然和检查人员“掉猴”,用起“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来。这种做法虽不可取,但那种苦读精神却值得肯定。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学习劲头开始“退潮”了。如今,令一些学校头疼的是,上课铃打响了,有的学生却不肯进教室,年级得有专门人员将这些学生撵回教室。为振奋学生斗志,一些学校每天两三次地组织宣誓:“不忘父母恩,不负师长情。勤学苦练,铸就辉煌。加油,加油,加油!”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口号喊过,个别学生坐下来就睡觉。他们哪有香菱学诗的这股拼命劲儿?

香菱将王右丞的五言律读完,又来找黛玉换杜甫的律诗。黛玉少不了要问她的“课业”情况。“共记得多少首?”“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我倒领略了些,只不知是不是,说与你听听。”“师生”的讨论很深入。香菱希望尽可能多地讨教问题,黛玉更希望对香菱在课业的领悟与探究上有一个深度的了解。黛玉求根问底地盘问香菱,香菱直谈到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诗句的理解上。这对师生,一个执着忘我地痴迷苦学,另一个孜孜不倦地醉心乐教。在专业知识上,她们有师生之别,又能共同探讨;在个人情分上,她们有地位之差,又能融洽相处。绝不似当下的一些师生关系——一个“高声断喝”:你要好好学习;另一个“宁死不屈”:我决意躺平不学。这哪是亲如父子的师生关系,简直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香菱不光要换杜律,还要央求测试一下自己,她说:“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这可是极难得的。如今的一些学生怕考试、怕写作文,而考试、写作文能让老师在批改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学生就是在弥补自己的不足中得以成长的。香菱的写诗水平要提高,就必须经过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一阶段。她能主动要求测试,可见追求进步的欲望很强。黛玉出了题目,香菱拿回去。香菱既舍不得杜诗,又要完成考题,鱼和熊掌她要兼得。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就这样作了一首诗,先与宝钗看,宝钗认为不好,不是这个作法。又拿了诗找黛玉,黛玉说:“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是很有耐心的,既指出了这首诗的不足,又分析了原因,并给予鼓励,提出殷切希望。在老师的期待中,香菱愈发努力,索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终于又作出一首。可还是不行,黛玉嫌过于穿凿,让香菱再作。香菱回去,折腾了一夜没睡好,于梦中得八句,写了下来。香菱学诗痴迷的程度可见一斑。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的这首诗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大家都说:“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走在奋进征程上的人们,只要执着坚持,肯努力,也定会像香菱一样取得成功。

香菱为什么拜黛玉师(黛玉香菱这对师生)(1)

壹点号 程光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