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聊大明,洋洋洒洒已经写了六十二篇文章了,感谢许多朋友的一路追随,真的很感谢你们,老朱家聊得不少了,也该讲讲其他人,不是有这么句话么,以人为镜,可知得失,那咱们今天开始说说朱元璋的那些镜子,第一面,陈友谅。

围绕在老朱身上有许多传说,其实陈友谅也有不少故事,相传陈友谅本是五爪金龙下界,但是刚出生那会儿哭得厉害,他奶奶以为是病了,就用簪子扎了一下他耳朵,当时有个道人正在他家避雨,忽然看见天空中乌云密布,于是赶忙掐指巡纹一算,结果连连叹气,“本是五爪金龙下界,一针破相,成了四爪的青龙,果真是命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咱不能说陈友谅最后失败是因为他奶奶,那肯定是赖他自己,但是历史上真正的陈友谅是什么样的呢?

陈友谅不懂战术(陈友谅一把好牌打得稀烂)(1)

陈友谅生于1320年,是沔阳人士,就是今天的湖北仙桃,他本是渔家子,还当过县吏,后来参加天完红巾军,元朝至正二十年,在采石矶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年号大义,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阳湖与朱元璋一场鏖战,结果兵败身死,他的儿子陈理继位。

其实陈友谅不姓陈,应该姓谢,但是因为他祖父陈千一入赘陈家,才改姓陈,他爹陈普才有五个儿子,陈友谅排行第三,他小的的时候喜欢读书,略通文义,而且膂力过人,闲习武艺,可以说得上是文武双全。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最后建立丰功伟绩、开创新朝的人,你可以是草根出身,也可以是贵族大家,但是这些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点,胸襟很广阔,锋芒收发自如。说白了就是能忍,能屈能伸。忍得住怒火,忍得住委屈,忍得住取舍,方可识人、得人、用人、得天下。代表的像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包括洪武大帝朱元璋;而反观在开始占尽先机的最终失败的人,往往都是勇多于谋,狠多于仁,气多于忍,因为太有个性,太高调,所以往往会缺乏取舍,缺乏大局观,喜欢好意气用事,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代表最明显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再有就是陈友谅。

有人说陈友谅是个渔民,其实这不太准确,他的确是出身于渔民之家,但是他读过私塾,还曾经在县衙里当过一个基层公务员,所以想比朱元璋,陈友谅不算是真正的草根,而陈友谅的第一个贵人,倪文俊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渔民。

在红巾军四起时,陈友谅带着他的几个亲兄弟,义兄弟一起投奔到了天完国丞相,领军大元帅倪文俊的帐下,有人说为什么叫天完呢,其实我一解释您就明白了,“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就表示压倒“大元”,很质朴的一个想法,陈友谅本身也是渔家子弟,再加上有当过公务员,在一群泥腿子之中那绝对是鹤立鸡群,所以很快就从倪文俊的秘书长变成可以独立领军,并且外放到了黄州。

陈友谅不懂战术(陈友谅一把好牌打得稀烂)(2)

可是后来倪文俊和徐寿辉闹崩了,倪文俊跑来找陈友谅,陈友谅大开城门,摆出一副欢迎倪文俊到来的样子,可在就倪文俊以为没事的时候,早己埋伏好的刀斧手突然杀出。倪文俊就这样死在了他曾经最信任的部下的手中,接着陈友谅被授为天完国宣慰使,其实就是接管了倪文俊的军队和地盘,一跃成为天完国实力最强的势力,后来又改任平章政事,总揽天完国大权,虽然看上去陈友谅获益匪浅,可从长远看,这是个大危机。

倪文俊是叛逆不假,但也是陈友谅的恩公,他可以死在任何人手上,却独独不能死在陈友谅的手上,陈友谅这么一来,把他的凶狠和阴险完全地暴露了,在如此乱世,那些谋士也好,武将也罢,数量是一定的,你如何才能把这些人笼在自己身边?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的所作所为。擒杀倪文俊,让人觉得陈友谅不过就是个过河拆桥的枭雄。没来的人,就要考虑以后自己的生存,已来的人会不会给自己留退路?这一下就造成了信任危机。

接下来就是杀赵普胜,赵普胜号称“双刀赵”,手下猛将如云,像之前讲过的傅友德,以后会讲的廖永忠,这些人全都出自老赵的门下,就算你陈友谅想杀他,方法有很多,比如顺江东下攻打老朱,可以借机驱虎吞狼,结果陈友谅用的是鸿门宴,在接待他的船上,杀掉了赵普胜。

咱先说赵普胜和倪文俊不同,倪文俊是“背主”,但是老赵可没有“背主”,其次,老赵手底下还有那么一帮能干的手下,这么无理由地干掉他们的老板,他手下不叛变才怪,结果这帮人,一股脑儿的投老朱去了,这就不难看出陈友谅的短视,天下未定,自毁长城,获利的只能是对手。

陈友谅不懂战术(陈友谅一把好牌打得稀烂)(3)

再者,赵普胜既是彭莹玉彭社的弟子,还是彭社中辈分最高的“普”字辈。你就这么把他杀了,让其他“普”字辈的人怎么看,太师邹普胜,割据江西西部的欧普祥,难免不会兔死狐悲,擅杀赵普胜,结果就是天完国内部先乱了阵角,一大批干将出走。这招臭棋,也只是陈友谅败亡的开始。

1360年,陈友谅决定顺江东下,去消灭他的死敌朱元璋,报池州常遇春杀降的一箭之仇,他还带着天完皇帝徐寿辉一起走。这大军浩浩荡荡,战太平,夺采石矶,一路东进,兵锋直指金陵。可以说,在他到达采石矶之前,拥兵六十万,虎踞长江上游,由上而下,占据地理优势。西晋灭东吴,蒙古灭南宋,大抵都是从上而下成功的,倘若放在1360年来看,陈友谅胜算极大,他才是最后决定中国命运的人,可是到了采石矶,他犯下了一个最致命错误。

先是与天完皇帝徐寿辉登临采石矶的五通庙游玩,可在这庙里,陈友谅埋伏人,用一把铁锤,要了徐寿辉的性命,随即,自己正式登基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我不知道当他在接受诸将朝拜时,有没有想过,这一弑君自立之举,已经使他自己成了众矢之的。

可你再反观朱元璋,在同样的问题上,面对少主韩林儿,他就做足了文章。朱元璋其实也想做老大,但是他在打下南京后,特意邀请,在江北被元军追得无立足之地的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主子,接到江南来侍候,让天下人看。但是背地里,却命人在江心里凿穿船底,把少主给淹死了。干这活的,就几个心腹干的,世上能有几个人知道?即使有此猜测,也拿不出证据。这样朱元璋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争夺天下。

龙湾之战,一路顺风顺水的陈友谅却遭到厄运,时逢江水退潮,百艘巨舰搁浅,结果汉军大败,陈友谅仅率领亲军逃回九江,此时的大势已经越发不利于他,西面占据巴蜀的明玉珍以其弑君为由,与他敌对;东面的欧普祥也因其弑君,投降朱元璋,老朱更是趁势西进,将安庆以下所有陈友谅的地盘全部拿下,至此,陈友谅已经是强弩之末。

后面的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大战我就不说了,自己酿的恶果,也只能自己吃了,兵败身死,陈友谅自己从天堂一步一步走入地狱。

陈友谅不懂战术(陈友谅一把好牌打得稀烂)(4)

好勇斗狠,缺乏大局观,也就是战略眼光的致命缺陷。当自己大兵在握的时候,却局限于自己的思维,陈友谅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权衡天下的上位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将军,计较于一城得失,一战输赢的狭隘之中,其实他和老朱,都是能吃苦,能打仗,能战斗的人物。可他们俩最大的差别就是在胸怀和眼光上,朱元璋同样的野心庞大,心狠手辣,但是老朱有耐性,精于算计,更有大局观,从而问鼎登基,陈友谅心有天下,但是胸无天下,才会落个惨淡收场。

陈友谅一生的沉浮,也许能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真正要团结一帮人去干大事,还是多点真诚,少点套路得好,一个人的强大,是靠他自身的德与才,有高尚的道德,有出色的才能才能,那样才能确保大业的成功。有才无德,那就只能赢不能输,可这世上有不败的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