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秘,日本历史上造成社会恐慌最严重的一起案件,“毒可乐”连环杀人案,

投毒案电影片段(奇案解说可乐投毒事件)(1)

1977年1月4日凌晨2点,在东京都港区品川站附近,6个年轻人正互相结伴回宿舍,他们的住处离这里不远,几个年轻人一起有说有笑,像一般闲着没事干的年轻人一样,其中一个女孩在电话亭旁边捡到了一枚硬币和一瓶可乐,这瓶可乐是那种的老式的玻璃瓶可乐,瓶盖还完好的封闭在瓶身上,证明没人打开被喝过,1977年的日本可乐,这种东西虽算不上什么高档,但也不是很贱的东西,有点近似于你出门捡到了一杯没有开封的喜茶一样,而且那个时候日本从战后的恐怖氛围中逐渐恢复,国民生活越来越好,而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所以相对而言年轻人比较单纯。她自己虽然没有喝下这瓶可乐,却出于好意把可乐给了6个人中最小的男生,16岁的惠明源。

我之所以刚才做那么多铺垫,是想告诉你们这些人并不傻,这个女孩显然也不是故意害这位16岁的少年。女孩善意的举动却造成了毁灭性的结果,惠明源并没有马上打开喝可乐,6个人回到宿舍后,惠民园就把可乐放进了冰箱,过了一会他才感觉口渴,于是把可乐拿出来喝。据他的室友回忆,他仅仅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抱怨这个可乐味道超级奇怪,于是跑去漱口5分钟以后惠明源突然跌倒,身体开始剧烈抽搐全身痉挛,逐渐失去意识,他的室友赶紧打电话报警,急救车把他送到了平川医院。

投毒案电影片段(奇案解说可乐投毒事件)(2)

第二天凌晨7:30惠明源被宣布死亡,院方对他的死亡方式十分困惑,于是对他进行了初步尸检,发现他身上存在大量的粉色石尸斑,于是尸体移交法医,进行了第二次尸检,这次尸检警方得出了确切的结论,惠明源是死于氰化钠中毒,氰化物是一种非常致命的毒素,常规用于制作毒药,比如氰化钠和氰化钾,它们都是无色无味,在超市的空气中水解产生氢氰酸而具有苦杏仁味,摄入后几秒钟即可表现出烦躁不安、恐惧感,全身痉挛、立即呼吸停止。小剂量中毒可以出现15~40分钟的中毒过程,口腔及喉咙麻木,流涎、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加快加深、脉搏加快、心律不齐、瞳孔缩小,皮肤粘膜呈鲜红色、抽搐昏迷,最后意识丧失而死亡。

1977年1月4日早上8:15平川医院再次传出噩耗,一名中年男子疑似氰化钠中毒,抢救无效死亡,一开始院方并没有发现他是中毒而死的,警方从他身上遗留的衣物、25元现金,一个单肩背包和一条毛巾中。判断出此人应该是天气太冷,冻死在路上,但是没想到实体解剖的结果,竟然也查出了氰化物。经过警方的调查,该男子被发现昏迷的地点,离惠明源发现毒可乐的地方并不远,显然他也是在电话亭捡到了毒可乐,

投毒案电影片段(奇案解说可乐投毒事件)(3)

并毫无防备的喝了下去中毒身亡。

警方迅速将两个案件联系了起来,开始了侦查工作。他们首先试图在瓶子上采取指纹,但是除了受害者的指纹却一无所获,只查出了第二名被害者身份,她叫菅原博,46岁,原先从事林业,后来因为盗窃罪两次被捕之后,因涉嫌欺诈罪而逃亡,已销声匿迹了13年之久,没想到却死在了这里。

凶手显然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为了避免更多的市民被投毒,警方开始在全市展开了可乐搜查工作,当天中午十二点五十分,他们在距离第一瓶可乐发现的电话亭附近600米处,一家商店电话旁找到了一瓶未开装的可乐,经过检验这瓶可乐内同样有氰化钠毒素,随后第4瓶可乐,又在附近的的电话亭旁边不远处的路灯下被发现,根据对四瓶可乐的分析得知,凶手在每瓶可乐内的投递量是不同的,惠明源的可乐其中含有氰化钠的剂量为1.4~1.6克,中年男子的可乐,其中氰化钠的剂量为1.9克,路灯下的可乐氰化钠剂量为3克,商店电话旁的可乐中氰化钠的剂量高达9克,根据对当地居民的探访得知,他们在案发前一段时间,经常可以在这里附近捡到可乐。

这么说,犯罪分子之前,先用没有毒素的可乐,在附近进行宣传。等人们适应了能满地捡可乐的生活了,在下毒。可以说设计得相当精巧,下了一盘大棋。

东京警视厅在了解了案情的严重性以后,迅速在广播电视台打广告,告诉市民不要在大街上随便捡可乐喝了,这一做法在一段时间内起了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发生可乐投毒案,凶手有可能是畏惧被捕藏了起来,或者他又有别的打算。

氰化物虽然是剧毒,但其实也是冶金行业非常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

投毒案电影片段(奇案解说可乐投毒事件)(4)

它非常适合用于提取金属,而且电镀也需要氰化物,也就是说它的应用还很广泛的,现在你听完了这个案子,就完全具备了用氰化物作案的一切知识了,投毒区别于其他作案。是一种非常低成本的作案,比如你想去枪杀某人,你至少要会用枪,要练习,你去用刀杀某人,甚至于肢解尸体,你需要有解剖学知识,但是投毒你去图书馆转转需要的知识都有了。

投毒案电影片段(奇案解说可乐投毒事件)(5)

我记得以前美国有一起投毒案,就是通过查图书馆里边关于氰化物的书籍上的指纹找到凶手的。但是那个案子里边被害者和凶手是夫妻关系,并且在当地图书馆看书的人比较少。这个方法不太适合东京这种大城市。

当然了,我猜日本警方也没想到这一点,在消停了一个月以后,1977年2月13日早上6:20,大阪39岁的男子申棋在上班的途中,发现了一个自动售货机上面放了一瓶可乐,申棋想也没想,就把可乐带到了单位。当时新闻还在继续报道可乐投案的消息,但申棋不以为然,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便他的同事也都劝他,他却高傲的一一回怼,结果他中毒了。

但是万幸的是,那瓶可乐里的氰化物浓度比较小,它又及时被同事送到了医院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没过多久就又自杀了。按照报道他应该是忍受不了当时干这种蠢事的羞愧。

1977年2月14日日本警视厅收到了一位43岁中年男子的报警,称在东京车站地下商业街的拐角处发现了一箱未拆装的巧克力。这些巧克力确实有毒,在里边发现了大量的氰化物。2月14日是情人节,估计凶手也是想趁机换个口味,在当天还发生了另一起投毒案件,一个男子在厕所里捡到一盒巧克力,吃掉了。结果中毒好在及时抢救没有死。从此以后日本再没有出现过类似案件,可乐投毒案的主谋就这样消失在了人群里。

因为DNA技术缺乏,当时基本上没有获得什么过硬的证据,不过还是有些猜想的。首先,有人认为这三起可乐投毒案其实略有不同,后面发生了两起投案都是被害者自己接触到的毒物,并且自己吞食的,因此可以说是随机杀人。但是第一受害者明摆着小男孩喝的可乐是同伴递给他,这就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如果说这个小女孩的计划是通过无差别杀人的假象,来掩盖他针对性杀人的事实,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个嫌疑人被广泛地提及,就是最后一个大阪的39岁员工,申棋这个人还被怀疑,之前因为他自杀的过激,实在是有点太极端了,而且他是唯一一个喝过的可乐的可乐里边氰化物含量不致命的。这两点都让人怀疑他的案子不是那么简单

不过我倒是有一个理论,这个案件可能是商业竞争,毒可乐的竞争对手干的。

哈哈哈哈,随便一说。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欢迎小伙伴们评论、转发、点赞!抱拳了

,